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丽江蓼

曾经备受欢迎的汉剑为何后来退出了战场呢

发表于:2023-11-24 12:02:02 来源:翔达资讯

曾经备受欢迎的汉剑为何后来退出了战场呢?

《释名.释兵》中记载,"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作为古代冷兵器短兵之祖,其自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把“青铜剑”以后,就受到了很多王公帝候、文士侠客、甚至是商贾庶民的欢迎,以至于还给其赋予了一个“百兵之君”的美誉。

想必大家对青铜剑多少也都会有些了解,虽然其硬度相对于西周时期出现的“铁剑”要更硬,且更容易长期保存,但却没有铁剑所具备的“韧性”,所以在战场上往往很容易被折断。

不过由于西周时期的“冶铁术”刚刚出现,虽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制造的条件,但是在解决“硬度瓶颈”的技术上还未得到有效的突破。

所以“铁剑”的数量往往十分稀少,一般都是用作于“装饰剑”,就好比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的“玉柄铁剑”,经考古专家检测后发现,其中的“含碳量”很低。而“碳元素”又是决定物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说白了就是“含碳量”越高,物质就越硬,但是相应的也会更脆,韧性更低。

这也就意味着“铁剑”虽然具备比青铜剑更好的韧性,可是硬度却“偏软”,根本不适合用于实战,否则实战时一甩就弯,那不是闹笑话吗。故而直到西汉时期,“青铜剑”一直都是“战场使用剑”的主流,直到钢铁冶炼工艺在西汉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导致“汉代铁剑”或者说是“汉剑”问世以后,“青铜剑”制霸战场短兵的情况才算出现了改观。

因为“汉剑”采用了更新的铸造工艺,自公元31年“水利风箱”被聪明的古代人发明问世以后,铸剑师便将其利用到了铸剑过程当中,也就是利用“风箱”提升了“炉温”。

如此一来,原本一直处于800~1000℃炉温下锻造的“块炼铁”,便可以在锻打时因为有了更高的温度而排出更多的杂质,从而使得其成分在不断的锻打之下变得更为“细密均匀”,甚至出现细化晶粒,极大的提升了原材料的“硬度”。

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百炼钢”之名也正是因此而来。

当然,也不可能每制作一口“汉剑”都全部采用百炼钢,毕竟制作“百炼钢”的过程太过繁琐,必须得将“块炼铁”不断的加热、锻打、折叠,如此往复百次,方能得到一块千锤百炼的“百炼钢”,而且是越到后面越难。

所以只用“百炼钢”来打造汉剑的话,“成本”上肯定还是扛不住的,“九炼”、“三十炼”、“五十炼”、“七十二炼”等多种规格也正是因此而衍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大规模装配军队的需要。

汉剑的“对称美”

“汉剑”的儒雅和霸气

而且“汉剑”形态平直端正,左右对称,恰好就映照出了我国封建时期儒家文化体系中所倡导的道德思想准则,即做人要行得正坐的直,铸剑自然也不能例外,弯弯曲曲的像什么样子。

我们之所以会一提起“古代侠客”就不自觉的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手持利剑的侠客形象”,其实就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的那层“儒家思想”道德准则所致,也就是所谓的“侠义思想”。

而在封建时期,侠义即正义,正如唐朝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所说的,“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汉剑出鞘则锋芒毕露、霸气十足,入鞘则朴实无华、儒雅大气的特性同时还明明白白的体现出了儒家文化中的"藏"与"显"之哲学概念。

而这所谓的“藏”与“显”之哲学,其实说白了就像“古装武侠剧”中所描述的绝世剑客一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平常看起来或许就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也就是低调不张扬,但是一旦到了惩奸除恶之时,就会瞬间张扬到极致,气势暴涨,一点也不含糊。而“刀”虽然霸气有余,但却明显太过张扬,不懂得隐藏,否则也就不会被称之为“百兵之胆”了。

这里说句题外话,不知道武侠剧中侠客多用剑、反派多用刀的原因是不是就是因为“刀”可以用来给他们壮胆呢?

再加上儒家思想在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逐渐成了封建时期的主流统治思想,故而随着儒家思想在封建时期的普及和推广。

“汉剑”中所能表现出的儒家思想特质自然也就因为广受文人雅士的青睐而一并保留并传承了下来,成了我国“剑文化”刚柔并济、厚积薄发的精髓所在,更是成了世人眼中的“百兵之君”。

出鞘即是霸气的百兵君王,寒光闪闪,正义气息爆棚;入鞘则是儒雅的“翩翩君子”,沉稳大气,内敛而不张扬。

北京留学美国服务中介

去美国留学得花多少钱

美国新藤校有哪些

美国大学综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