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政策古代中原王朝稳定边疆缓和民族矛盾
羁縻政策:古代中原王朝稳定边疆、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
羁縻政策最早源于秦汉,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以天下中心为自居,他们建立起来的政权针对周围的边疆地区, 往往采取了一种“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边疆秩序。
古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观并不是现代主权意义上的领土观,而是建立在皇权基础上的“天下观”。
“天下一体”的疆域思想把“开边拓土”与“安抚四夷”结合起来,所谓“四夷”,指的就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各种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
古代的中原王朝以天下大一统为目标,采取“王道”与“霸道”互用的手段,实现“天子抚有四夷”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思想下,古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都采取了一种“羁縻政策”。
总之,羁縻政策体系了古代“德化天下”的治边思想,中央王朝在认识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内地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差别,通过“因俗而治”、“以夷制夷”的办法将其纳入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中。
历代的中原王朝不管政权如何更迭,但因对内地采取郡县制的关系一直都是直辖区,而边疆地区则是采用羁縻体制进行管理。
清代雍正时为了打击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消除羁縻地区的落后性,在西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了滇、黔、桂、川、湘、鄂等地的许多土司,改由中央王朝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雍正九年(1731年),上述地区基本完成改土归流。
川边藏区改土归流到晚清基本实现,青海改土归流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 年)基本实现。
“羁縻政策”与汉代开始的“移民实边”政策,同为我国古代中原王朝稳定边疆、缓和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 上一篇:揭秘朝鲜半岛为何没被纳入中国版图
- 下一篇:古代士兵骑马需要驾驶证吗揭秘背后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