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电流表

保安族的腰刀保安腰刀是民族瑰宝的末落标本

发表于:2023-07-19 14:00:46 来源:翔达资讯

保安族的腰刀 保安腰刀是民族瑰宝的末落标本

享誉世界的保安腰刀曾经是保安族人民的一种文明图腾和象征,它让保安族的文化传承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中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乏光环的苦旅。然而,在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和时代最强音的今天,保安腰刀却面临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尴尬。

在2006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夕,作为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保安腰刀的锻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安腰刀的保护现状并非十分乐观。

保安族与保安腰刀

“知道保安族这个优秀而奇特的民族的人也许不少,但真正了解其族缘和历史传承的人可能并不多。”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马成告诉记者。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据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的保安族人口已达到1.65万,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就占到了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近90%。

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保安族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保安族人的勤劳智慧和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奇特的文化内涵、完美精致的造型以及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与新疆的英吉莎小刀、云南的阿昌刀齐名天下。一位专门研究保安族和保安腰刀的专家告诉记者,要想真正了解保安腰刀,不能不了解保安族的民族变迁。

据大河家镇一位年长的保安族老匠人讲,那时高赵李家村共有100多户人家,其中铁匠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有的一户人家就有两个铁匠,甚至一家几代人都从事冶铁手工业。到1949年,高赵李家村的男人几乎全部是铁匠。他说,冶铁技术的传授,大都是父子相传,技术高超的匠人才收学徒。冶铁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种,半年打铁,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铁。只有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而又颇具民族文化内涵的环境氛围的作用与刺激下,1957年,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组织起来,在大河家镇建立了刀具厂,并开始成批生产保安腰刀。其后,随着保安腰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逐渐畅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有的还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及日本、印度、沙特、尼泊尔及西欧各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观

财富时代杂志社

中国设备工程官网

住宅产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