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功臣赵庸为何没能封公他最后为何被处死
明初功臣赵庸为何没能封公?他最后为何被处死?
赵庸是明朝初期名将,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后的结局却是被坐罪处死,为什么会这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贵为天子,他可以称得上是全天下最尊贵的人,日常的衣食住行都要享受着最好的待遇,手中也是攥着无上的权力,可以随时掌握着每个人的命运,只要有人敢顶撞自己,那么他便可以伺机找个理由判他死罪。
与此同时,皇帝在封建社会中也是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的,因为作为一国之君的他的形象并不只是简单地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整个封建王朝。朱元璋在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前做过下田耕作的农民,也做过沿街乞讨的乞丐,可谓是生活艰难曲折。
在这个求生存的过程,朱元璋看清了人间的冷暖,也慢慢地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练就了坚持不懈、临危不乱等优良品质,这也使得他之后可以成功集结人马,打赢反抗元朝的斗争,建立了明朝。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也经常备受羞辱,这也使得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尊为皇帝之后不愿再提起这段经历,并且禁止别人讨论这段经历,违此命令者直接杀无赦。
赵庸大声说道:“怎么皇上倒地之后,你们没有一个人扶一下啊。”在别人看来这或许一个简单的问句,但是摔倒之后的朱元璋立马醒了酒,看到自己的样子也深知自己的不堪,感觉自己的形象已经被全部破坏了,心中本就有气,听了赵庸的话之后,他也并不觉得赵庸的好心帮忙,而是在叫众位官员一起来看自己的笑话。
宴会不久,胡惟庸事件就爆发了,这个事件使得很多官员都被牵扯进来,并且受到了重重的惩罚,但是赵庸在其中却受到了最严重的惩罚,最终被满门抄斩。
总结:在胡惟庸案件中,赵庸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这和其他官员相比待遇是不同的,这也很容易使得人们将此和宴会事件联系起来。
伴君如伴虎,赵庸本是一个好心的举动,只是在此期间无心地说了一句话,就被朱元璋 ,最终找了一个机会,趁机将其杀害,借此维护了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