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的政治立场都经历了哪些变迁呢
吕蒙的政治立场都经历了哪些变迁呢?
我们都知道,陈寿将吕蒙与周瑜、鲁肃合传,可知三人身份相似,均属东吴柱石。按官修史书“事类相从”的原则,可以看出在时人眼中,吕蒙的政治身份与立场,与前任两位都督应该高度相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士人的政治立场,往往与籍贯相关。从籍贯角度看,周瑜(庐江)、鲁肃(临淮)、吕蒙(汝南)均是来自江北的流寓士人,不过吕蒙的立场,与两位前任都督又有不同。
吕蒙的政治立场比一般的淮泗士人更加保守;同时,吕蒙早年曾被张昭拉拢,与鲁肃的关系并不和睦。
本文想就吕蒙的早年记载,探讨其政治倾向与立场变迁。
本文共 46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① 吕蒙与汝南士人
吕蒙来自豫州汝南,属于流寓士人。
从《孙坚传》、《孙瑜传》可知,东吴立国,仰仗的是淮泗集团的力量。淮泗集团即“江北地主”,是跟随孙策东渡的元从势力。因此流寓士人集团,在东吴扮演了重要角色。
(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吴书 孙破虏传》
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孙)瑜虚心绥抚,得其欢心。--《吴书 孙瑜传》
淮泗,顾名思义,即淮水与泗水,指徐州与扬州江北地区。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汝南与淮泗无关。
虽然史家常常将吕蒙(豫州汝南)、甘宁(益州巴郡)、薛综(豫州沛国)、滕胤(青州北海)等人归入淮泗集团,但他们更合理的身份划分,应该是流寓士人。
实际就史料所载,汝南士人的政治立场,比一般的淮泗士人更加保守封闭,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注意。
以下谈一谈东吴政权中,汝南士人的封闭性。
吕蒙是流寓士人,家境又“孤贫”,因此十五岁便跟随姐夫邓当从戎征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年十五六,窃随(邓)当击贼。--《吴书 吕蒙传》
(吕)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吴书 吕蒙传》
从婚姻关系上,可以大致推断出邓当的籍贯。
东汉时代,跨地域通婚的情况并不多见。无论士人还是庶民,通婚对象大多选择“乡里”。
举例而论,曹魏郭皇后,便谴责娘家人与外乡人通婚,还要求“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
(郭)后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郭)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魏书 文德皇后传》
郭皇后令外亲“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
依此而论,邓当无疑也出身豫州汝南。
邓当与吕蒙既然是汝南人,他们麾下自然充斥着汝南同乡。吕蒙在军中为小吏时,曾因琐事杀害同僚,东窗事发后,吕蒙逃入“邑子”郑长家中避难。
(吕)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吴书 吕蒙传》
郑长既然是吕蒙的“邑子”(即同乡),可知也是汝南人。吕蒙自首时,又得到校尉袁雄的美言,因此得免一死。
(吕蒙)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孙)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吴书 吕蒙传》
袁雄的籍贯,史籍无载。不过他既然肯为吕蒙说好话,很有可能也是汝南人。东汉末期,以“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最为昌盛,照此而论,袁雄大概率也是吕蒙的“乡里”。
成当、宋定、徐顾三人与吕蒙的驻防区紧邻,他们死后,孙权想把他们的部曲统一划拨给吕蒙,但吕蒙却拒绝美意,反而请求让三将的宗族子弟继承部曲。这一点比较值得注意。
时(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孙)权悉以兵并蒙。(吕)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吴书 吕蒙传》
吕蒙年轻时,气量并不广阔(擅杀军吏),对兵权也十分看重。比如吕蒙刚刚接手姐夫邓当的部曲时,因为惧怕军中裁员,竟然赊账去给麾下部曲置办绛红戎服,以求获得孙权赏识。
(孙)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吕)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孙)权见之大悦,增其兵。--《吴书 吕蒙传》
照此论之,吕蒙对军权的重视程度极高。他拒绝兼并成当、宋定、徐顾的部曲,很有可能是因为三人与自己为汝南同乡,因此互相提携照顾。
吕蒙对汝南人士的提携重用,贯穿了他的一生。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奇袭荆州时,他的麾下依然充斥着汝南老乡。
驱逐关羽,夺占江陵之后,吕蒙为了强调军纪,杀了一个“擅取民笠”的小军吏,以儆效尤。不出意外,这个被杀鸡儆猴的小军吏,亦是汝南人。
(吕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吕)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吴书 吕蒙传》
鲁肃之意,尚轻吕蒙
可见在周瑜死前(210),吕蒙与鲁肃并无朋友关系,甚至彼此轻慢,违戾不和。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周瑜临死,曾上表举荐鲁肃代职;但鲁肃临死,却未曾上表举荐吕蒙代职。吕蒙被擢拔为都督,应该是出自孙权的意见。
周瑜病困,上疏曰:“……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吴书 鲁肃传》
鲁肃卒,(吕)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吴书 鲁肃传》
侧面也可以看出,鲁肃与吕蒙,虽然在后期友善相处,其实更多是戮力于国事,二人的私交未必有多好。
类比的话,大约相当于诸葛亮与法正的关系,即“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诸葛亮与(法)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蜀书 法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