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到底热到了什么程度号称
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到底热到了什么程度?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对“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各类关于“酷暑”的记载里,号称“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的乾隆八年(1743)的夏天,着实叫后人“看着都热”。
那年的中国,热到什么地步?就连身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Gaubil,Antoine),都在给朋友的书信里连连叫苦:“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作为一个天文学家,宋君荣还用当时的“拉谋氏温度表”,对北京的天气进行了测绘记录。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更对这些“测绘数据”进行了换算——这年七月北京的平均气温,高达40度。其中最为酷热的7月25日,温度也飙升到了44.4度。
但即使这样,到了高温过去的乾隆八年秋天,京畿地区的流民也是人满为患。于是清王朝也启动了景州土城工程,招募流民前往做工,以这种“以工代赈”的模式,尽可能减轻京城流民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以往灾害中出现的“冒领”“哄抢”等闹剧,清王朝这次还“凭票管理”:官府颁布《散赈条规》,所有的灾民按照年龄性别籍贯领取票证,然后去饭厂“凭票支领”。所以哪怕灾民爆棚,赈济依然有条不紊。
到了次年,清王朝更以“地方官劝导”“官借牧费”“出借麦种”等方式,帮助这些灾民重返家园。捎带手还重拳狠砸,一面大量供应市场米粮,叫不少借机哄抬米价的奸商破产,一面法办了一批趁火打劫的牙商。对于各级官员也严厉督查。凭着这一番冷静应对,到了次年,大部分的灾民都平安回家,生产开始恢复,一场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的“极端天气灾害”,大清就这样有惊无险扛过去。
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如此酷热的一年,在清代的历史记录里,却没有太多“存在感”。因为,由于清王朝的正确应对和当时尚且雄厚的国力,这场“酷热”,并未给清王朝“伤筋动骨”。客观来说,这一年的乾隆帝,乃至大清王朝,也确实为后世留下了一场“抗灾典范”——只要能够以最冷静的应对和最坚决的执行,消除一切天灾里的“人祸”。即使是极端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
- 上一篇:甘夫人是刘备的正妻吗两人有没有孩子
- 下一篇:古代寡妇为什么不改嫁原因真的是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