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百姓是如何看待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呢
发表于:2023-12-19 11:42:14
来源:翔达资讯
明代的百姓是如何看待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呢?
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虽然执掌大明帝国已经二十来年,当权力与荣耀渐渐失去诱惑之时,两鬓花白的朱元璋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于是叫人安排把二十户老乡请到皇宫,畅叙乡情。
虽然几天下来,一群“贾姥姥”们大开眼界也大饱口福,却一时难以吃消,有的老乡竟然因此病倒了。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着急,特意下发旨意说:“凤阳亲邻二十家,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
从始至终,朱元璋对老乡可谓情深义重,故乡的一草一木,对于朱元璋来说比任何地方都要亲切。虽然故乡给他的记忆大部分都是饥饿、仇恨,但安土重迁的思想下,故乡依旧可贵。
在他自立吴王时,朱元璋在高强度的军事战斗之余,抽出时间也要回乡去看看,这次回乡,朱元璋看到了故乡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加之天下动荡,百姓更加贫困,他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位乡亲分点粮,分点钱,最后告诉二十户老乡别种地了,干脆帮他看守祖。
而朱元璋的代名词也是:“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墙艰难。”
作为农民代言人,作为大明帝国向农民最高的承诺是改变贪官污吏过分压榨,为此他发动了一次次疾风暴雨般的霹雳手段,以确保不再发生元朝时期的那种官吏残害百姓的事情。
朱元璋经常说:“朕经常想起寒微之时,不断遇到兵荒马乱,经常靠野菜充饥,今天虽然当了皇帝,富有天下,却未尝一日忘记过去。”他规定:“凡地方发生水旱灾害,地方官不作为的,叫老百姓来申诉,我将对官员处以极刑。”
正是因为朱元璋对农民生活的高度理解和同情,其真实的乡愁赢得了当时明代农民百姓的普遍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