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怎样的有哪些形式
布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怎样的?有哪些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逐渐趋于全面流通,与此同时,实物货币也在发展,特别是布币的使用流通更为广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布在先秦时期是麻、苎、葛等织物的总称,在棉花传入前,以麻织物为主要材料。先秦时期以纱线的粗细来作为纺织技术的标准,以一定的经纬密度来衡量布质地。麻织物是日常必需品,用途广泛。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乐于为人们所接受。
一、统一标准
布的形制(幅度和长度)又有标准,便于支付和收取。梁启超在比较中国古代币材之后指出,“夫龟贝皮等,皆为天然产物,不能随人意以划分形质,其伸缩力极弱。贝之与粟,虽其形幺小,可随时增减其量以为计数,然仆仆数省而秤量之,亦滋弗便。惟布帛由人工织造,故可悬一定式以为鹄,以之为量度价格之尺度,则标准确而免斗争,指数易而省烦费。
此与金属铸币之由秤量制而为圆数制者颇为相似。”因为布帛所具有的优势,所以“三代及春秋战国间,其用盖极盛……周代八百年间,币制殆可称为布帛本位时代,其他物虽亦兼为币材,而为用总不如布帛之广。”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布的记载,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将铲形铜铸币称“布”,“布”便与金属铸币联系在一起。睡虎地秦简整理之后,里面明确显示“布币”就是布帛币,并且有布帛为币的细致条文规定,这引起学者对“布”含义的重新思考。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形态,在各种实物货币中,布帛地位极其重要,在黄河流域广为行用,所以“布”很早就取得了货币的通称。金属铸币出现之后,布帛币与之并用,故可能沿用货币通称“布”来指称金属铸币。王莽托古改制,铸造铲形铜铸币,加上动乱留下典籍较少,对春秋战国流通使用布帛这种“布”币史实不清,“郑玄正是以新莽制度附会先秦典籍中的布,这种错误进而为南宋洪遵所承接......才导致晚清以来的古钱学界将铲形铸币成为布”。
《荀子·富国》“今之世而不然: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赋,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荀子·王霸》“县鄙则将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张载注左思《三都赋》“刀布贸而无筭”言“刀布,钱刀之谓也。荀卿书曰‘省刀布之敛’。”《荀子·荣辱》注“刀、布,皆钱也。”荀子是赵国人,但久居齐稷下,受赵齐影响都比较深。赵国大规模流通铲币,而且还铸行直刀。齐国流通使用大刀,也称为齐刀。因布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主要货币,”布“成为货币通称,金属铸币出现之后,也用布来指称。因此《荀子》书中的刀布指的是金属铸币。
从“布缕之征”到“刀布之敛”,反映的正是金属铸币大规模行用,取代布帛币的社会变迁。金属铸币大规模行用,取代了布帛币的地位,但是布帛依旧作为货币使用。《韩非子·内储说下》“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结语
布可以用作买妾和用作为雇佣费用,说明布帛并未丧失货币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和发展的产物。战国商品经济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金属铸币的流通地域和流通数量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到逐步的发展,从而取代以布帛为主的实物货币的地位。秦国的货币形态变化也必然符合这个趋势。
- 上一篇:考古发现之旅草原上的石人鹿石文化之谜
- 下一篇:盘点三国最著名的五位隐士他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