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箱包搭扣

康熙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大太监吴良辅

发表于:2023-12-19 12:00:59 来源:翔达资讯

康熙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大太监吴良辅?

民间传说太监吴良辅曾经与康熙生母佟妃对食,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康熙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大太监吴良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明朝末年,年纪尚小的吴良辅就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明朝有内十二监,都是由宦官管理,十二监总领事叫提督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刘瑾、魏忠贤都出身司礼监。除此之外还有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主京城,吴良辅顺势投降了清朝,成为顺治的贴身太监,继续在宫廷发光发热。

在清朝初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是没有宦官制度的,到顺治入关之后,接收并安置了明朝投降的宦官,才有了宦官制度。

顺治亲政之后曾与朝臣们分析前朝利弊,他说明朝亡国与宦官乱政有很大关系,因此顺治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顺治还仿照朱元璋时候的旧制,铸了一块铁碑立在交泰殿门口,明文规定凡是有不法行为的太监,一律凌迟处死。

别看顺治亲自定下了这条规矩,但他却是第一个违背的人,因为他后来很快就宠信上了太监吴良辅。

清朝刚入关时皇宫里没有太监,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皇宫事务,宫女太监也都归内务府管理。但是由于紫禁城面积太大了,宫廷各项事务也比较多,典仪制度异常繁杂,内务府制度当时也不够完善,维持庞大的宫廷运行有些困难。

这时候贴身太监吴良辅就站出来为顺治分忧了,他向顺治提议,仿照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十三衙门来帮内务府分担工作,十三衙门的负责人都由太监出任,这其实就相当于架空了内务府的权力。

内务府向来由上三旗包衣掌握,顺治当时还是太年轻,他没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和隐患,只是觉得把权力交给八旗贵族掌握的内务府,不如交给从小陪伴自己的吴良辅,于是欣然采纳了吴良辅的提议。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下谕旨,指出“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正式设立十三衙门。

通过这件事顺治还发现吴良辅很有才能,也越发宠信和重用他。吴良辅权势极大,于是有人猜测他与康熙生母佟妃发生了一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关系。

不过嗑这对cp实在太牵强了,吴良辅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没收了枪炮,清朝接收他们以后,也对他们这些投降的宦官进行了二次体检,因此他绝对是空空如也的真太监,不可能与宫中嫔妃发生一些深入浅出的关系。

虽然清朝初期宫廷里也延续了明朝宫廷的对食风气,但只有之前的汉人宫女才会与太监对食,满人宫女是非常看不起太监的,根本不可能与太监对食,更何况康熙生母当时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更不可能与太监发生一些“指上谈兵”和“口若悬河”的事情。

由此可见吴良辅的被杀给后世清朝皇帝树立了严惩宦官干政的典范。从此以后清朝宦官都能够恪守本分,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的事情。

所以说吴良辅实际是被孝庄太后诛杀的。孝庄太后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对于清朝入关后的政治体制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后世皇帝的执政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框架,关于宦官干政的问题她也给出了处理的范本。孝庄太后以康熙的名义下旨公布吴良辅的罪行,就是为了警醒后世皇帝,严肃杜绝宦官乱政的现象。

其实康熙继位时年仅8岁,他哪知道吴良辅该不该杀,吴良辅的死也并不涉及宫廷丑闻,而是孝庄太后树立的反面教材而已。

现代装饰

今商圈

环球首映编辑部

康颐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