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湿唇兰

落第书生宫外喊冤居然影响了古代历史

发表于:2023-12-19 12:02:49 来源:翔达资讯

落第书生宫外喊冤,居然影响了古代历史!

你了解徐士廉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的一天,东京开封的皇宫门前一阵喧哗,一位书生挥动手中的木槌,奋力敲击着一面大鼓,同时高声喊冤,声震宫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胆大包天的书生,居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长达九百多年的时间!那么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书生落第

这位书生名叫徐士廉,原来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在北宋都城开封举行的会试,然而却名落孙山。徐士廉非常失望,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才能完全可以被录取,于是他选择“告御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在皇宫门外设置“登闻鼓”,那些有冤屈的人,可以敲击登闻鼓,直接向皇帝禀明一切情况。

北宋的登闻鼓位于皇宫的正门宣德门外,于是徐士廉就来到了此地,敲响了登闻鼓。当时的皇帝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召见了徐士廉。面对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徐士廉将矛头直指本次会试的主考官李昉,“诉昉用情,取舍非当”。也就是说,李昉录取方面没有秉公办理,存在私情。

三、殿试定型

在第二次考试中,徐士廉脱颖而出,考中了难度最高的进士科,“得进士二十六人,士廉与焉”。之后,宋太祖对相关责任官员做出处罚,“责昉为太常少卿,考官右赞善大夫杨可法皆坐责”。最后,赵匡胤还表示,为照顾天下寒门学子,他以后都要亲自殿试,“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在科举制度中,有三场考试最为重要,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不过,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前,殿试并没有制度化,有些皇帝会亲自考察,但大部分皇帝则不会,因此殿试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徐士廉的控告,宋太祖亲自调查,并以此为契机,将殿试制度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被之后的朝代所继承。

流行色期刊

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

现代商业官网

中华志愿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