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在历史上有哪些功绩他为曹魏做过哪些贡
荀攸在历史上有哪些功绩?他为曹魏做过哪些贡献?
荀攸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荀攸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虽然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翻看历史,他却是曹操的谋主。所谓谋主,就是主要的出谋划策的人物。荀攸也的确为曹操出过非常多的精彩的谋划,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于这些原本是他所做的事情,都以为背后主要谋划人另有其人。那么,荀攸在历史上,又有怎样的历史功绩呢?
如果说起“斩颜良,诛文丑,古城又斩老蔡阳的头”这句话,人们一般会认为是关羽所为,其实不尽然,文丑非关羽所杀,蔡阳为刘备所杀。如果改成“斩颜良,诛文丑,乌巢又斩淳于琼的头”,联系一人,便非曹操军师荀攸莫属。是荀攸设谋,先后除此三人,使得袁绍军队兵败如山倒,直接导致大将张郃的倒戈,袁绍输掉了官渡之战。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为荀彧侄子,但比荀彧大六岁。荀攸初投曹操,曹操十分高兴:“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书·荀攸传》)遂以荀攸为军师,深为倚重。其随曹操驰骋天下二十余年,尤其在官渡之战中,立下了卓越功勋。曹操上表汉献帝:“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后似荀攸为尚书令。
何顾忧惧自杀,而荀攸言语、饮食自若,后来,因董卓被诛而出狱。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讨伐张绣。荀攸认为:张绣与刘表相互依仗,张绣以机动的军队,依赖刘表的粮草。刘表若不能供应,张绣必然离开。不如暂缓进军,便可达到目的;如果急攻,刘表必然相救。曹操没采纳此计。不久,刘表果然出兵救应张绣。曹军失利,果如荀攸所言。后来,曹操改变战略,获得成功。
荀攸的个性特征与谋士贾诩、程昱和郭嘉明显不同。曹操屡次询问贾诩并采纳其计。贾诩遇到曹操方案不妥时,勇于劝谏。程昱个性刚戾,胆子更大,在遇到与曹操意见相异时,敢于据理力争,常被曹操所采纳。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每次献计均合曹操想法,语言细致入微,口若悬河,其聪明才智溢于言表。而荀攸则是大智若愚,与世无争。在历次战争中,这一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荀攸德行与智谋,深为时人赞赏。曹操评价为“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陈寿评价荀攸“算无遗策,经达权变”。裴松之说荀攸与贾诩相比,“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夜光”是以美玉为材质的夜光杯(传说夜间发光)。裴松之说荀攸与贾诩如同夜光杯和蜡烛,虽光芒相似,但本质却截然不同,美玉与蜡有着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