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宝无缝剪辑我囤了所有育儿神器却发现都
江湖传言:最没用的母婴用品是爸爸。
谣言止于之爸。作为一个几乎剁手了所有网红育儿神器的购物狂麻麻,回顾过往,却发现,最好用的育儿神器就在身边...
怀孕时,之爸全程陪伴产检,挂号排队送血送尿;全程饮食供应商,每日严选新鲜蔬果肉禽送到孕妇餐桌;孕晚期专职系鞋带和散步安保人员;母婴育儿知识学习伙伴。
坐月子时,得益于之爸公司42天的陪产假,赚了个本科且正值壮年的男月嫂。一开始帮我擦身喂药端茶倒水,后来洗奶瓶洗衣服,给娃换尿布洗澡,夜里我两小时喂一次奶,他就两小时起来拍一次嗝,少则十分钟,多则半小时。白天我们一起困顿到崩溃,敢问路在何方。直到某一天,之爸终于卧倒在床,长叹一声:
我~不~行~了~
我猜这货是产后抑郁了,于是自己的心情一下子就开朗了起来。
后来至今,我做了全职妈妈,之爸回去上班。没有老人没有阿姨,万事都我们俩平摊合作开展。
孩子爹主要功能洗奶瓶
成功研究出奶瓶灌水后震荡多少次可以冲净洗洁精残留;
铲屎官
只需2-5分钟就可以给娃换一次流畅舒适的尿布;
搓澡工
完美地将20分钟的沐浴时间变为亲子互动交流;
陪玩大伙伴
相信我,如果家有男宝,他们一定更喜欢和爸爸玩。在家里,爸爸是可以攀爬的山丘,在户外,爸爸是无所不能的大白;而对女宝宝而言,爸爸的陪伴和展现出的样子,是她们以后看待男性及对待两性关系的基础。
陪上早教课
大部分陪孩子上早教课的都是妈妈/外婆/奶奶甚至阿姨;而我亲身经历了之爸陪之之上游泳课和早教课,和我单独陪伴的不同。之爸在,之之更有安全感,更容易融入陌生环境和游戏。爸爸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力量和勇气。
家庭关系协调员
80%的产妇会经历轻度到重度的产后抑郁,除了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育儿的繁重负担,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家庭关系的失衡:隔代教养,婆媳矛盾...
然而这一切是可以改善的,改善的源头,当然不是刚经历过十月怀胎和分娩之痛的新妈妈可以看开一点,勇敢一点,大度一点,而是抓住根本:如果孩子爹能及时挺身而出,始终和孩子妈站统一战线,那么所有的不平衡和冲突都会消失。
为什么是和妈妈站统一战线?之爸的至理名言是:孩子是我们俩的,除了妈妈本妈,我想不出还有更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人,所以孩子的一切事务,你说了算。
所以,虽然是一人带娃的全职妈妈,我既没有产后抑郁,也没有变成黄脸婆怨妇,因为孩子爹实在是太好用了,人工智能,中英双语,任劳任怨,自动更新升级,完全秒杀我买的任何育儿神器。
那么这样的育儿神器哪里找?这世上当然没有天生的育儿神器,也没有天生就会的爸爸。大部分爸爸都是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妈妈们经过了和宝宝十个月的血脉相连,孩子还没出来就早已进入角色。而之爸在孩子七个月时,突然感叹了一句:才觉得家里多了个小人。我满脸问号:
您都吃了七个月的苦了才有当爹的感觉,这反射弧...
所以,好爸爸是需要养成的。谁养成?当仁不让是妈妈。
在这个养成育儿神器的游戏中,只需做到以下几点:
填鸭式知识灌输怀孕后,我就装备了一堆怀孕育儿的书。之爸号称自己看书10分钟必睡,同时也为了检验我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吃饭,散步,开车等一切交流时段,我都会向之爸口头转述我看到的知识点。甚至他玩实况的时候,我坐旁边都要开个崔玉涛的育儿讲座给他做背景音(后来他就再也不玩实况了)...
同时,我还把我关注的育儿号,都给之爸加了一遍。以便他在乘车上大号的时候,也能无缝接收零散信息。
大胆说出自己的需求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是料理好大后方,让男人们在外拼搏厮杀,回家只要做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巨婴。可毕竟在女人们被孩子折腾的心力交瘁时,某些巨婴会轻飘飘地来一句:
不就是带个孩子吗...
然而这是一个悖论,能够在职场中混口饭吃的男子,别说带一个孩子,带一群熊孩子都不在话下。这时候就需要妈妈们大胆展示自己的脆弱,给他们机会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之爸在经历了恐怖的月子后,觉得工作比带孩子不糟心多了。同时对白天在家一人挑大梁的我表示敬佩。但处女座麻麻连自己儿子的屎都嫌弃,在我表达了这一特殊需求后,之爸就成了专职铲屎官,现在只要他在家,就都是他来换尿布。每次换尿布都无比和谐圆满(我认为)。
提供参与育儿的机会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外婆/奶奶的育儿组合,女人们在互相斗争中把事情做的特别好,爸爸下班回到家发现,除了自己老婆和自己妈找自己叨逼叨逼,好像其他也不是很需要我嘛,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游戏中。
然而爸爸,应该是仅次于妈妈的养育者,如果被别的家庭成员抢占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庭地位,就会归属感缺失,也就失去了驱动力。其次,很多妈妈在产后把更多的爱放到孩子身上,突然就觉得孩子爹可有可无了。失去了爱和归属感的爸爸,其实也挺可怜,除了逃避,也真的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不仅爸爸要和妈妈站统一战线,妈妈也应当如此。很多时候,不是爸爸不愿意参与育儿,而是需要妈妈的视线偶尔也要放在爸爸身上,为爸爸挪出一块地方,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和空间。
放手去做,大胆试错度娘搜索爸爸带娃,出来的都是“不靠谱”“悲剧”的结果。可能在带娃这件事上,男人真的比女人少一点天分和与生俱来的耐心细心。
之爸第一次抱孩子的时候,也会手臂僵硬各种不服贴;最开始给娃换尿布,也是会把前后都弄反;抱着那小小一坨肉洗澡,还会让他撞到澡盆...
然而我并没有炸毛,责怪他做的慢或者没做好。孩子这么小,难得一次碰撞影响不了他的成长,而因为一次失误就把孩子爹吓得不敢再继续,失去自信和积极性,就得不偿失了。
经过了一年多无数次的重复劳动和之爸高涨的学习积极性,现在的他,换的一手好尿布,洗的一手好奶瓶,哄的一手好娃。有一阵子,熊孩子不要妈妈,都只要爸爸陪睡;之之最先会喊的,是爸爸;每天最期盼看到的人,也是爸爸。在我们家,不仅妈妈爱爸爸,之之也爱爸爸,爸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居家必备“育儿神器”。
最后的一点感想在育儿中,所有方法论的根基,都来源于某一种家庭观。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在有了孩子,甚至没有孩子时,都是:
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
即,虽然结了婚,我也还是和我的父母更亲密,出了问题,我应当与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配偶;同理,有了孩子,孩子就变成这个世界我最爱的人,配偶退居二线,甚至被取代,被忽视。
所以父母可以横加干涉小夫妻的生活,小夫妻也可以理所应当地要求父母过来带娃,两代人之间缺乏界限感,互相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这几乎是所有家庭矛盾的根源,在养了孩子之后,这一点会被放的更大,最后集中爆发。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当两个年轻人走进婚姻时,不仅父母们应当退一步,小夫妻自己也要有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发自内心地认可陪伴自己走完此生的,是面前的这个人。父母会离开,孩子会远去,父母该有自己的晚年生活,孩子终有一天也会像我们一样组成自己的家庭。如果每一对夫妻都能料理好自己的感情和家庭,那么世界将少了那么多狗血的婆媳矛盾,育儿冲突,多了些彼此尊重却和谐共处的“完美距离”。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在家庭中找到认同和归属,妈妈平和满足,他们彼此相爱,共同陪伴一起成长,没有比这更好的“育儿”和“早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