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timeout神奇的Timeout管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我们这代人甚至更早几代人的记忆中,当我们小的时候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时,总会被斥责批评一顿或者挨一顿打,也叫"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
但是在美国,以及其他的西方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对于美国的家长们来说,他们喜欢用"time-out"来教育孩子,也就是在孩子淘气、不讲理的时候对他们说:"现在,回你房间去!"
很多崇尚新理念的中国父母效仿"time out",却发现对孩子来说根本无效,其实是因为很多家长都用错方法了!
神奇的"time-out"教育法,代替打骂孩子美国孩子们听到这句话,就算心中再难受、懊悔、气愤,也会终止自己的行为,回到房间里待着。
中国家长们可能会不理解,让孩子回到房间有什么用呢?而且同样是小孩,为什么美国孩子听到"回你房间去",不管多生气都会照做呢?
这其实是我们还没有了解到计时隔离(time out)的特别之处。可以说90%以上的美国父母都爱用这样的方法。
Time out, 是当孩子犯了错、出现不良行为时,比如偷东西、打架、骂人、扔东西发脾气等,家长会要求孩子停下手中的事,一个人冷静一会,之后再寻找解决方法。
家长们会说:"回你房间去。"
而在学校,老师也会在教室一个角落布置一个"time out"区,小椅子上写着:"现在请你想想自己的行为,但别忘了,我爱你。"
关键就是,当孩子被限制了行为和活动时,我们依然提醒他们自己仍旧是被爱的。
这个方法的独到之处在于:
1.用让孩子冷静代替暴力惩罚
无论是语言暴力还是身体暴力,对情绪失控的孩子来说只是火上浇油,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两败俱伤,而"time out"则是让正在闹脾气的孩子冷静一下。
2."惩罚"前先警告
孩子在被"罚站"的时候父母一定是要事先告诉孩子,如果再调皮下去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时什么,也可以制止孩子继续活动。
"time out"的神奇之处有很多,用"time out"来代替暴力惩罚是教育上的进步,但是中国妈妈效仿时却发现"time out"对孩子来说无效,因为很多家长都用错了!
"time out"对孩子无效?你是不是踩了以下的坑1.威胁,再不听话就time out
"你再不……我就……"很多父母面对不听话、做错事、发脾气的孩子很容易就抖出这样一句话,且在运用time out的时候也自然而然地结合运用。
但是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看到我们就害怕,而是我们能互相尊重。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提高音量、神情严肃冷漠,通过威胁孩子就能最快速地达到目的,但这也是最偷懒的方法。
在教育上偷懒的父母,也定然拉不进与孩子的距离。如果威胁太多次但不实践,孩子只会对你的话产生质疑,进而觉得你是个口是心非的爸爸妈妈。
如果真的用time out,请坚定自己的原则,且不要情绪化,将它当做一种教育手段而非威胁手段。
2.使用惩罚过于频繁
如果父母将"time out"看做是惩罚手段,那就背离了"计时隔离"的初衷。
"time out"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让以后的情况更加恶化。
所以当双方情绪都激动时,不如先都冷静一会,然后平静地坐下来讨论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3.在暂停过程中与孩子对话
很多家长在暂停过程中还会持续对孩子唠叨以及斥责,甚至用行为上的大力动作来回应孩子,这其实也是在"time out"期间不可取的,谈话应该放在"time out"之后。
当然,"time out"的错误用法还有很多,比如时间过长或过短、滥用time out等都会造成失效问题。
用"time in "代替"time out",用耐心和爱心化解什么是"time in"?
简单理解来就是与"time out"对应,如果time out看起来像是父母在怒气冲天时对宝宝的一种惩罚,那time in则要求父母对待孩子的调皮捣蛋、无理取闹,选择冷静下来,用耐心与爱心化解矛盾。
比起"隔离",孩子就算再耍脾气,他们也希望父母陪在身边,平静对坐,通过温和有理的语言引导,给孩子一个台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相比起将孩子晾在一边,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父母用安慰性的语言和行动来化解彼此的矛盾和干戈。
为什么我更建议用"time in"呢?因为"time in"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注入(in),而不是爱的撤离(out)。
想要成功运用好"time in",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第一时间将孩子带离现场,了解原因
当孩子耍脾气、无理取闹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带离第一现场,然后放下手头的事情,平静地陪在孩子身边。
带离第一现场的原因是为了帮助孩子脱离现场情绪,以免继续失控,即将不好的情绪"隔离"出来,然后同孩子了解闹脾气的原因。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么可以先暂时不允许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先让孩子沉静下来,选择静思的地方。
这样既能让孩子平息情绪,也给了孩子一定的台阶下,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父母可以在time in的基础上开展time out
父母如果单纯地使用time out会让孩子感觉到爱的消失,而如果在time in的前提下结合time out,会让孩子感到虽然自己做错了事情,但父母还是会陪在自己身边。
我们也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陪同,因为有的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是时候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
而有的小孩其实很希望得到父母的呵护和关怀,如果孩子这时候希望父母的陪伴,那正好就是开展教育的好时刻。
3.复盘之前的情形
复盘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同一件事闹、不听话,就是因为之前父母的复盘行为没做好。
很多父母会唠叨和斥责孩子,却没有平静耐心地和孩子说明他们具体错在了哪里。
比如孩子晚饭不好好吃,当你已经警告过孩子之后孩子还是不吃,睡觉前饿了想吃糖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
妈妈知道你很饿,现在很难过很委屈。(帮孩子定义自己的情绪)
但是妈妈没办法满足你,因为吃太多糖会蛀牙而且对身体不好,你现在大哭大闹只会浪费力气,肚子更加俄。(向孩子解释原因)
记住,晚饭就是晚上的最后一顿,睡觉前不能吃糖,如果你不好好吃,就只能饿着了。(和孩子重申自己的底线,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如果说过了一次孩子还是不听话继续哭,那就只能采取行动了。
毕竟如果重复太多次,或者父母心软了,孩子就会没一顿都不好好吃,也会形成一个坏习惯——我不需要在意妈妈说的。
总而言之,"time out"自然有其神奇的地方,如果对孩子有效的话,用着自然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如果能结合"time in",可能就能再吵闹中更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time in"相比起"time out",不会让孩子有被孤立的感觉,也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真正接纳和认可,达到教育的目的,且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情商。
当然,"time in"和"time out"并非水火不容,父母若是能智慧地结合两者,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