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邢台顿悟家用电器维修邢台名人1东晋高僧涅

发表于:2024-06-19 12:02:41 来源:翔达资讯

竺道生(355-434) 东晋高僧。俗姓魏,钜鹿(今邢台)人,侨居彭城(今徐州)。出身于巨鹿魏氏,家庭世代为士族官宦世家,父亲为广戚令 。幼随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岁便登讲座,二十岁受僧侣的最高戒律“具足戒”。曾到庐山向慧远求学,后问学于鸠摩罗什和佛驮跋陀罗,是鸠摩罗什的著名门徒之一。以慧解著称,注重佛性的探讨,以为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顿悟,并由庄子“等成败”“一是非”等齐物思想,而倡《善不受报论》。

人物简介佛性他主张佛性人人“本有”,认为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佛般泥洹经)经义不够圆满,提出一阐提迦(佛教用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说受到“旧学僧党”的攻击,被逐出建康。后来大本《涅槃经》在凉州译出,其说得到证实,于是在庐山宣讲此经。他的顿悟成佛之说,在南北朝初期曾风行一时。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他融汇毗昙学、般若学和涅槃学三者来发挥其涅槃佛性思想,时人称其为“涅槃圣”。

教法分类此外,道生把佛陀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法轮、方便法轮、真实法轮、无余法轮,世称“生公四轮”。道生的四种法轮,与慧观的“二教五时”,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贡献颇大。

生平事迹竺道生,八岁出家后,专心道业,研究经句和妙义,能自得胜解。年方十五,便登讲座,宣扬佛法。他析理分明,议论合宜,虽是当代的宿学名士,也不能抗敌。至受具足戒时(二十岁),学养及善说佛法的声誉,早已名闻遐迩了。竺道生认为“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因此,他尽心尽力于钻研佛法,并博览诸论,虽万里求法,却不辞辛苦,后与慧严等同游长安,追随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的僧众,只要见过道生的,没有不钦服他的英才秀杰。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的尊称,道生就荣列其一。

鸠摩罗什十大弟子(四圣十哲)之首

鸠摩罗什十大弟子

什门十哲

四圣

道生、僧肇、道融、僧叡

昙影、慧严、慧观、僧[(契-大)/石]、道常、道标

四圣,指后秦鸠摩罗什之优秀门徒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等四人,加昙影、慧严、慧观、僧[(契-大)/石]、道常、道标等六人,则称什门十哲

道生的才学

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道生礼请罽宾律师佛陀什与于阗沙门智胜翻译法显在狮子国所得的梵本《弥沙塞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对律法的弘传贡献良多。当代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对道生的才学风范非常景仰,争相前往问道参学。道生跟随罗什游学多年,所以对龙树和僧伽提婆所弘传的中观空义旨要能够深达玄奥,因此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着和拘泥。他曾慨叹道:“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二谛的书籍,研思空有因果的深旨,建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理论,又撰写《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多部作品,都能一一厘清旧说,妙得真义,然而却引来拘守文字表象者的嫉妒与排斥,认为他的学说是“珍怪之辞”。

1、一阐提皆得成佛(众生皆可成佛)

涅槃经当北凉译的大本《涅槃经》传到南方以前,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四一八),已在建康译出法显所带回的六卷《泥洹经》,经文中多处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唯独“一阐提”人是例外的。一阐提,就是断绝善根的极恶众生,没有成佛的菩提种子,就像植物种子已经干焦一样,“虽复时雨百千万劫,不能令生,一阐提辈亦复如是。”道生对于这种说法是不满意的,他仔细分析经文,探讨幽微的妙法,认为一阐提固然极恶,但也是众生,并非草木瓦石,因此主张“一阐提皆得成佛”。这种说法,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全是道生的孤明先发,引起当时拘泥经文的旧学大众的摈斥,一致认为他违背佛经原旨,邪说惑众,而把他逐出僧团。孤掌难鸣的道生,在大众的交相指摘下,黯然离开建康,来到虎丘山(位于苏州),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说《涅槃经》。当他讲解“一阐提”的经句时,就言明“一阐提也有佛性”,并问石头:“如我所说,契合佛心吗?”奇妙的是,一粒粒石头竟然都点头了。这就是流传千载“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

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道生再度来到庐山,大本《涅槃》流传到南方建康,其中果然有“一阐提人有佛性”的记载,与当年道生所主张的完全契合,南方的大众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见识。道生获得新经,不久便开讲《涅槃经》。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四三四),道生在庐山精舍说法,穷理尽妙,务使听众能领悟,得到法喜。同时,他完成“舍寿之时,据狮子座”的誓愿,在讲座上端坐而逝。

2、顿悟成佛

竺道生最有影响的思想是其佛性论和以此为依据的顿悟论。佛性是众生的内在本性,道生把毗昙学讨论的法身,般若中观讨论的法性、实相等结合到涅槃学中,认为法身、法性、实相体现到众生的本性之中,就成为佛性。佛性在众生心中是本来具有,“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如来性品》,《大正藏》卷三十七)。道生作《佛性当有义》,唐代有人认为道生是主张佛性“始有”的,即成佛以前就有佛性,众生将来必当成佛,所以称为“当有”。道生此论已失,不可妄推。既然一切众生都本来具有佛性,那么,众生也一定能成佛,“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法华经疏·譬喻品》)。

见解这种佛性之有与小乘所讲的无我、般若所讲的空不矛盾,小乘的无我,是生死中的我,而涅槃学讲的是佛性我,是法身、法性的内在体现。般若讲空,也是以否定方式来肯定实相的存在,须忘象息言才能悟得这一实相,而实相在众生心中,与佛性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实相是诸法之本性,佛性是众生之本性,从实相转向佛性,是由本体论向心性论的深化,是从对世界本体的关怀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一切众生本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内在根据,那么,成佛是顿是渐?道生主张顿悟论,与支道林、道安和僧肇等人所持的渐修到七地(菩萨成佛须经十个修行阶位,称十地)而顿悟的“小顿悟”相异,道生的顿悟称为“大顿悟”。慧达《肇论疏》载道生的“大顿悟”:“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疑为忘字)释,谓之顿悟。”至极之性或佛教真理、佛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也不可能今日悟一部分,明日悟一部分,必然是一次性的突然间的觉悟,顿时完全照察自心佛性,体悟诸法实相。这是顿悟。顿悟之时,也就是成佛之际。这个顿悟,是在十地完成的,支道林、道安等人讲七地而顿悟,但还要经过三地修行才能成佛,顿悟和成佛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道生否认这一距离,顿悟成佛,不容阶级,没有间隔。道生的顿悟严格来讲是渐修顿悟,由修而悟,与后来禅宗惠能南派强调的无修而顿悟或顿修顿悟有差别。道生认为,在顿悟之前,必须修行、读经,这些都是渐修的功夫,以此“伏惑”即断灭各种烦恼,最终顿悟成佛。

道生的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对后世禅宗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禅宗的渊源。虽然他的观点说早了,招致麻烦,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

3、二谛论

道生著有《二谛论》,是讨论真俗二谛的,表达其中观思想。道生把众生视其所惑(所执的妄念)为真的方面称世谛(俗谛),以佛教真理为第一义谛(真谛),他把二谛论与佛性论结合起来讨论,“文字语言,当理者是佛,乖则凡夫。于佛皆成真实,于凡皆成俗谛也”。(《大般涅槃经集解·文字品》)道生所著《应有缘论》,大概是讨论缘起性空论的。

法身无色道生所著《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和《善不受报》,在方法论上应和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所贯穿的中观方法是一致的,是中观方法在心性领域的运用。法身无色强调法身无形无象,不能以色身而论之,是无色之色,色而无色,非色非无色。佛无净土是讲法身佛没有佛国净土。善不受报论反对贪图善报而修行,净佛国土是无报之报,报而无报,对报应论也持非报非无报的中观,而不是一般地讨论善恶报应论。

佛教主要目的是教人破除我执、法执而体认真实。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实,因此佛教特别重视二谛的应用。

4、判教观——生公四轮

道生还提出判教观,他分一代教法为善净法轮(指《阿含经》)、方便法轮(指《般若经》)、真实法轮(指《法华经》)和无余法轮(指《涅槃经》)四种,称“生公四轮”,这和慧观的二教五时判摄,同为后世判教的渊源。

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三界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

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

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方便法轮

谓修四谛十二因缘方便之道,而证二乘之果,是为方便法轮。

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真实法轮

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而证一乘佛果,是为真实法轮。

四、无为法轮

谓修三德妙观,摧灭五住烦恼,而证涅盘无为之果,是为无为法轮。

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五住烦恼者:见惑为一住。四惑分三住。尘沙无明惑合为一住。因此五者住着三界。故名住也。

5、佛性本有

道生的涅槃佛性论,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即佛性本有说和顿悟成佛说。

据《高僧传》载,道生曾着《佛性当有论》,此文已佚,内容不详,后世学者据此论题而以为道生主张佛性“始有”。如唐代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七、新罗元晓《涅槃宗要》等都持有此说。但从道生 所坚持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顿悟成佛”等观点来看,道生实际上主张的是佛性“本有”。

道生注《涅槃经》“贫女得金藏”故事,说:“佛性即我”,“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藏者,常乐之理,隐伏未发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十八)意思是说,佛性本有,这是诸佛对众生慈念的表示;众生含藏佛性,只是隐伏未发。他又说:“众生本有佛知见分,但为垢障不现耳。”(《法华经疏》卷上)这里所说的“佛知见”,根据罗什和道生的理解,便是佛性。道生认为,“佛知见”是众生“本有”的,由于被烦恼尘垢所障而不得显现。所以,成佛也就是去除烦恼尘垢而发现本有佛性,即所谓返本称性,得大涅槃。他说:“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一)从概念上理解,“始有”即“当有”,指将来有,成佛之时方有;“本有”指本来具有。道生既然倡众生成佛、阐提成佛、顿悟成佛,也就必然与本有佛性相联系

道生的涅槃学说传承,南朝宋有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瑗,齐有僧宗,梁有法朗。

相关典故1、顽石点头

生公指晋末义学高僧竺道生,原姓魏,因其师父竺法汰来自天竺(古印度),故改为竺姓,世称生公。竺道生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他潜心研究刚传入中国的《涅盘经》,参悟到其中的奥妙,得出“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推断,因此被逐出庐山,他流浪到苏州虎丘山讲法,法指佛法;顽石指无知觉的石头。传说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

出处:

见于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2、顿悟成佛

尊者从竺法汰出家,故以竺姓。十五岁,即登讲座,宿学名士亦莫能抗御。二十岁,受具足戒,讲演之声誉遍于天下。初住建业龙光寺,后入庐山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复至长安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义熙五年(409)归复建业,主张“阐提成佛”,“顿悟成佛”说,教界为之哗然,其他之涅盘学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栖隐庐山,直至昙无谶之《大般涅盘经》流传至建业,众人始叹尊者之卓识。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此外,提倡四种法轮说,予后世之影响极大。,宋元嘉十一年入寂,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尚舞杂志社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官网

中国物流与采购邮箱

地产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