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师的创新点高质量发展保教结合创新
幼有善育——对于沪上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善育”指向优质和均衡。一方面,相关部门推进“学龄前儿童善育”民心工程,通过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扩大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的受益面,以及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等路径,完成民心工程的既定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上海完成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地方立法,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保障,完善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体系。
进一步提升善育成效,当如何发力?近日,市政协举行2023年度年末委员视察“本市学龄前儿童善育工作实施情况”专题座谈会。委员们聚焦保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培育艺术教学氛围、反哺亲子关系等公众关注的议题建言献策。
保教结合,提升善育内涵
不少政协委员认为,高质量的保教结合是建设教师队伍的有效路径。
普陀区童的梦艺术幼儿园的营养员阮浩,是常常见诸于报端的范例。今年首届上海市托幼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他摘得营养员组唯一的特等奖。
孩子们每天要在幼儿园吃午餐和两顿点心,几乎占据成长所需近50%的营养成分,幼儿园营养膳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阮浩从五星级酒店辞职成为幼儿园“大厨叔叔”十四载,匠心与童心一经相逢,火花四溅。譬如,每个孩子每天只能使用7.5g食用油和2g食用盐,他常思考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食物的口味更丰富?又比如他创新的“爆款”菜品——将海蛎肉单独挑出来做成蚵仔煎。阮浩发现不少孩子觉得海蛎有腥味,拒绝吃带有海蛎肉的馄饨,他与学校商量“研发”出了这道菜品……
个例浓缩沪上对建设高质量保育员、营养员人才队伍的充分探索。座谈现场,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回应:全市层面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培养优质学前教育师资和研究队伍,打通学前教育师资职前职后培养路径。连续对学前教育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增资政策,大幅度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和收入水平。目前已成立两批53个市级保育带头人工作室,举办托幼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保教队伍的专业素养。
“对标更高质量,人才是最基础的保障。”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兴冶呼吁,要重点关注、切实解决保育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专业化和待遇提升的问题。同时,学前教育学院不仅要提升师资力量,更多通过研究带动医疗、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从而提升幼儿园善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家庭科学育儿,将“善育”落小落细
要将“幼有善育”在沪上广大家庭中落小落细,需进一步创新探索家庭科学育儿。
座谈现场,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介绍,上海共有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站900余个,覆盖全市各个街镇,科学育儿指导平台线上用户已超过50万,为适龄幼儿每年提供12次的线下公益免费科学育儿指导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天候家庭科学育儿指导。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部门推进立足社区、面向0-3岁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宣传指导服务。建立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设立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点,组建专家指导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育儿宣传指导服务,如:家长(养育人、带养人)培训、亲子活动、专家咨询、微信公众号、《上海家庭网》科学育儿公益宣传项目等。2018年起,市卫生健康委在全市组织开展“健康家庭-科学育儿社区行”项目活动,各区卫生健康委、各镇(乡)、街道结合实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广泛开展面向0到3岁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宣传指导服务,打造服务品牌。
市妇联回应,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初、中级)培训,邀请家庭教育领域专家紧密围绕亲子关系、性别教育、生命教育、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干预等内容进行授课,并灵活开展工作坊学员实操和交流互动等。目前市区两级均已成立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和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分别为495人和5812人。同时,着力培育多支活跃在各种育儿场景的志愿者队伍,创新探索对家庭科学育儿的综合指导。
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启伟建议,“目前学前教育硬件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亲子教育。学前教育应从亲子教育抓起,再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建议对家长的育儿观念进行良性引导,为今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市政协委员石景宇提出适当加强艺术氛围培育,“通过艺术与人文交流让孩子们变得更开朗,收获更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