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字书写小窍门关于墨及墨法的小知识
文房四宝的次序,有的人认为纸的花样及种类最多,应以纸为首;也有人认为砚能终身作伴,亘古不渝,应以砚为首;亦有人认为没有毛笔,则墨和砚均无用武之地,应以笔为首。唯独墨没有居首的说法,长期处在次要地位。
其实,墨的重要性很大,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两点:①墨液的流动性、发黝性、匀溶性及清馨感等,都能影响使用者临场发挥的情绪,②墨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书画作品的品质优劣与保存时间的长短。
关于墨汁的使用,还有很多小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①墨汁虽然使用方便,但浓谈却是固定的(墨汁厂生产墨汁的时候就已经调好了),我们书写的时候,墨汁太浓,拉不开笔、容易滞涩;墨汁太淡,笔一上纸就洇墨,总之墨汁浓淡不合适的话,都会影响到书写效果。因此 ,墨汁浓了就要加水,淡了就要用墨条研研或直接加点浓墨汁调合,使墨浓淡适宜,才能写出好字来。
②用剩的加过水的墨汁千万不要再倒回墨瓶内。很多书法高手在使用时都会根据作品风格来取出部分墨汁适量加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加水后的墨汁千万不要再倒入瓶内,否则会造成瓶内墨汁变质。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前几天写字留下的墨汁过几天再用时,发现已经臭了,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兑了水的墨汁更容易臭掉,这就是因为墨汁变质的缘故。
③书写完作品后要放置24小时晾干,让墨固定下来再装裱,以免托裱时跑墨。
④很多人写书法喜欢宿墨的效果。宿墨制作其实很简单:先把适量的成品墨汁倒入盆中煮一下,煮至黏糊状,有时候会看到盆底沉胶糊了,不要紧,这是把墨汁中胶的成分给破坏了,这是第一步。然后把墨晾干,干了再用水泡开,如此反复几次更好用。书写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这样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显现出来。用有颗粒的宿墨,写出来的字很有质感。做宿墨的过程中如果嫌墨少了,千万不能重新加墨汁。
⑤不同书体建议用不同浓淡的墨汁:写楷书,一般多用较浓的墨;而写行草,墨汁就要相应的淡些。有的书法家为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在用墨上是非常讲究的。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学习书法、练习毛笔字的时候,就要懂得用墨,无论是用墨锭研墨,还是用墨汁,都应该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它们的规律,才能更快地把字写好。
⑥冬季凝冻是传统墨汁的特性,所以应在高于10℃的室内存放。如果墨汁凝冻了,可以用温水浸泡瓶身即可融化,质量如初。
关于用墨之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大概有如下九种:
1、浓墨 :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与纸的对比度大,且在书家眼里,浓墨最见精神,特别是正体书的创作。如篆书、隶书、楷书、似乎只有用浓墨才能表现出其力度和精神,从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有绝大多数的作品是用浓墨书写的,如宋人苏东坡,清人刘庸,就是用浓墨的高手,一般来讲,浓墨不仅在审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2、淡墨: 淡墨的概念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普遍使的淡墨的概念。从审美趣尚上来讲,对浓墨与淡墨选择完全取决于书家的个人追求,从审美效果上讲,浓墨显得沉着庄重。而淡墨则更适合表现清淡幽远的意境,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他以淡墨追求清雅娴静的艺术风格。近人林散先生最擅长用淡墨,林老的笔墨之作,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先生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色层次丰富,“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3、焦墨:焦墨是指点画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一般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浓淡变化,则效果更好!明代徐谓、清人虚谷擅用此法。
4、干墨:是指点画中含水较少,但比焦黑要湿,尤其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如宋人米芾《虹县诗》、《蜀素帖》,黄庭坚草书,均有十分到位的干墨之法,相传东汉蔡邕擅长飞白书,果真如此,似亦以干墨之法为之也。在实际的运用中,如有做到干而不燥,笔势通畅最好,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句,我以为就是对书法最好的表达。
5、湿墨:与干墨相对,一般指点画中水分较多,用湿墨书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而丰腴的“筋书”效果,但此法难于把握,尤其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见墨不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6、渴墨:与干墨、焦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但在表现程度和审美效果上,渴墨介乎干墨与焦墨之间,时见飞白之线条,用得好,亦有点睛之效果,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楷也时用此法,用得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清人吴昌硕可谓这方面的高手。
7、涨墨:涨墨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与湿墨属于同一墨法序列,只不过其主要的效果表现在笔之外,用涨墨书写笔画,其点画中的水份多渗出点画之边缘,但点画之用笔十分明显,清人王铎最擅此法。用涨墨,点画中之浓墨雨点画外之淡墨同构于一字或数字之中,有非常丰富的墨色变化。用此法,可以宿墨法相结合,往往在蘸浓墨后,笔尖蘸以清水,以渗化能力强的宣纸为之,颇有味道。
8、宿墨:此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近人黄宾虹对此法极为推崇,谓:“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涤笔砚,砚取新墨,方得鲜明,古人作画,往往于文词书法之余,漫兴挥洒,殊非率尔,所谓惜墨如金,既不欲浪费笔墨也。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睹其画者,自觉燥释矜平。”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与涨墨之法相结合,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现代书法中,有许多人尝试着使用,亦有好的作品出现,真正用得好的,当是日本现代派和中国现代实验性的书法。
9、冲墨:冲墨之法,其实并非书写时使用的方法,它并不是与笔画的完成同时的。而是在点画写完之后,乘笔画尚湿以水点于笔画之上、让墨冲出画外的用墨方法。现代派书法作品中多用之,如日本的少字数书法,不过与上述的八种用墨方法相比,此法不必多用,只需要时为之就可以了,因为它的使用并不具有与书写同步的不可逆性。
当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种用墨方法,相反,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用墨方法。另外,要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蘸墨之法也是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一般蘸墨时不要饱蘸深浸,深浸不仅笔毫无力,而且在纸上书写(尤其是宣纸),极易臃肿肥拙,所以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濡染亦自有法,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而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后而笔凝。”除此以外,用水和选墨也是墨法运用的关键。
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我们只有多练、多观、多思、多悟才能熟练的掌握好用墨的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墨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