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钩叶藤属

王小骞分享养花我是不是养了个白眼狼妈妈常

发表于:2024-08-20 14:50:25 来源:翔达资讯

王小骞说:

经常有妈妈过来问:

“不知道为什么,每天辛苦奔波,就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越大,越跟我不亲。”

不禁疑惑,是不是养出了个“白眼狼”。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人类的终极幸福,与外部的事件并无多大关系,而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养育他们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表现出的与常理相违背的行为时,最大的原因在于,父母平常与孩子相处时,是如何做的。

就像“为什么孩子跟我越来越不亲”这个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父母回想一下,日常行为中,是否有把孩子往外推的举动,让孩子不敢再靠近我们。

纵观我们身边,那些关系亲密的母子,妈妈一般会经常对孩子说3句话。

第一句话:对不起,妈妈错了

在微博上,曾经看到过两个“关于父母给孩子道歉”的调查。

一个是“你父母会和你道歉吗?”

结果显示,4万多人的参与者中,有将近2.5万人表示,父母从来没有给他们道过歉。

另一个是“父母的道歉方式。”

许多人留言,父母从未直接说过“对不起”,而往往以:

“吃饭了”

“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洗了”

“我去趟超市,你去不去”

……这样间接的话语,去向孩子们求合。

其实,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包括父母在内,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知错能认、知错会改,才是我们优化调整自己的方式。

实际上,从“父母的道歉方式”来看,父母并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直接跟孩子道歉。

反而选择了一种让人感觉被威胁的方式,让人忍不住的猜想,父母的潜台词无非是:“我都主动向你求合了,我不跟你计较,你最好见好就收”的感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与孩子相处时,无论对错,都在会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传递出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有位网友曾说过:“父母在等子女感恩,子女却在等父母道歉。”

实际上,父母在犯错之后,敢于承认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检讨,提出改正方式,并要求自己去改,恰好给孩子做了一个榜样。

更重要的,父母向孩子道歉,更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同和接纳,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而非类似“父子君臣”的上下级关系,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财富。

此外,孩子也能通过父母的道歉方式,学会“只有敢于承认错误,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用各种方式去搪塞。

如果你的确做错了,就勇敢地对你的孩子说:“对不起,妈妈错了。”

第二句话:我真是为你感到骄傲

在《庆余年》中,郭麒麟凭借范思辙一角,圈粉无数。

剧中的范思辙在父亲范建眼里,是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孩子,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成天游手好闲,一无是处。

殊不知,在范思辙心里,父亲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特别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有一次,有人骂他父亲,他想都没想,直接冲上前跟人大打出手。

可是,他父亲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责怪他惹是生非,让他在屋外罚跪。

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范闲实在看不过去,跑去跟父亲理论,并指出真相,才让父亲有所反思。

在范闲的提点之后,范建偿试着改变对范思辙的看法,调整与他的相处方式,甚至愿意和他一起打牌,父母子两的关系才慢慢缓和了许多。

在《优秀教养》这本书中,作者说过:

“想要让孩子乐观、坚韧地跑赢未来竞争,最好的方法不是想方设法地帮他减少劣势,而是应该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孩子发挥优势上。”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像范建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在他们眼里,孩子身上满是缺点。

诸如,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觉得孩子不够大方;性格调皮的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一点。

总之,在部分父母眼里,养育孩子就像在修补一个破碎的容器,却是修了这里,漏了那里。

殊不知,并不是“容器”怎么也修不好,而是父母将内心对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完美的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

事实上,有些容器可以用来装酒,而有些却能用来种花,那些看不见孩子优点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摆在橱窗的优质摆件,受众人瞩目赞美。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

每个人生来,都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长期活在父母鄙视、挑剔下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父母每次对其缺点的指出,都相不当于在提醒孩子:你是个没用的人。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与你越走越近呢,因为每一次向你靠近,都会对他造成伤害。

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是孩子。

想让孩子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更有效的方式是,用积极的语言,去肯定他正确的行为,用正面的眼光,去肯定孩子行为中好的、有进步的细节。

而这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去赞美孩子,经常对孩子说“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当孩子听到这句话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看见和鼓励,而这些正是孩子有信心战胜自身缺点的力量。

第三句话: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

前几天,看了条新闻,夫妻两吵架,居然把才2岁的孩子丢在机场,各自扬长而去。

当天,本是孩子的妈妈开车,带着孩子送爸爸去机场,结果,两人在车上吵起来,爸爸进了候机楼后,妈妈竟把孩子一个人扔在楼门口开车走了。

就这样,孩子从晚上8点半,一直到11点的两个半小时里,爸爸由于在飞机上手机关机,而孩子的妈妈,民警打了20多个电话,都没法联系到人。

最终,民警排查了他们夫妇经常联系的三四十个人,才联系到孩子爸爸的哥哥,也是孩子的伯父,小男孩才能回家。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抛弃他2次就够了。”

在被丢在机场的两个多小时,男孩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被依靠、依赖的父母,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当时的心情,会有多么恐惧,这种感觉,大概会伴随着孩子许多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在《哀伤与忧郁》一书中,提及了分离对孩子的影响,他说:

“早期的母婴分离,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长即使孩子长大了,也是很难弥补的。”

这对父母的言行,的确是没有经过“考试”的父母。

但是,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父母会有意无意的表现这样的言行,如:

你再不认真写作业,我就不要你;

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把你丢到垃圾桶去等等。

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或许只是孩子实在调皮之后,无可奈何的下下策,只想快点让孩子配合听话起来,但是对于孩子说,父母每次说的“不要他”,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砸出一个坑,渐渐地,将孩子的安全砸到支离破碎。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最初的来源。

父母对孩子,最高级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是好是坏,父母都应该爱孩子,不会因为孩子听话,就多有一点,孩子不听就不爱。

更不会,由于自己的情绪,而把孩子丢弃。

如果爱你的孩子,就请你经常对孩子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的后盾,让他带着父母给予的坚定和力量,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好。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温度

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热度

我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语言是使用最多的工具。

父母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将成为刻在孩子身上的烙印。

那么,是希望孩子的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还是深深的伤痕,就取决于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出什么的话。

父母的话,就是他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又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

试想一下: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父母;

一个随时能看到自己身上优点的父母;

一个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愿意陪伴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你,孩子怎么可能与你疏远呢?

车时代杂志社

名汇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