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关闭阀

庭院养花多层台架五十年前的小学土坯台架木

发表于:2024-08-20 14:53:26 来源:翔达资讯

小学(上)

文革前的南刘庄小学,设在一个旧四合院内。这四合院最初是一富户的住宅,1947年村里土改,原房子主人跑到城市定居,房子收归村集体,作了村里的小学校。后来不知为什么,拆去了四合院的大门、围墙,剩下彼此孤立的四栋房子,院子的四角都可自由出入。两间西屋作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三间北屋、三间南屋、两间东屋分别作了教室。作教室的屋子,都拆了屋里的隔扇墙,三间或两间打通作一间,顶头的一面墙上,挂木制的黑板;屋里架数排一丈多长、一尺多宽的厚木板作课桌,架木板的“桌腿”是土坯砌起来的台子,有二尺来高;每排课桌趴六、七个学生,坐的小板凳是从家里带来的。

当时的小学分初小、高小两部分,南刘庄只有初小,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在这里上学,五、六年级属于高小,要到中刘庄去上,中刘庄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称为完小。但也有例外,比如1961年入学的一年级,南刘庄只有十几个学生,也合并到了中刘庄小学。好在名义是两个大队,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学生们走路也远不了多少。

每个年级有20到40名学生,编一个教学班,每个班配备一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算术,承担了全部课程。文化大革命以前,老师都是学区派下来的,工资由政府开,但大队又划拨给学校二亩村边的耕地,以补贴老师的伙食。几名老师,吃饭要自己下手作,种地却多要大些的学生帮忙;还有当时没有电磨,村里人吃的米、面都是靠推石碾子、石磨加工出来,老师们碾米磨面的活自然也就由学生代劳了。好在学生们大都不愿意闷在教室里,每逢有种地、推碾子的活,都是争着去干。

学生的入学年龄最小的也有七岁,大的十一、二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留级很普遍,因此,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差六、七岁也是有的。班里男生明显多于女生,村里不少的女孩子从小就不上学。老师在学生中指定学生干部,一个班里有班长、副班长,每排课桌有桌长;学校还有少先队组织,全校算一个大队,设大队长一名,每个班算一个中队,设中队长一名,下面还有小队长。只有上到二年纪,表现较好的学生才能加入少先队,少先队员大约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加入了少先队的学生,脖子上围红领巾,少先队的干部还戴臂章。臂章是豆腐块大小的白布,上面横着几条红道,大队长是三条红道,中队长两条,小队长一条。戴了臂章的少先队干部,在人前走过,极是神气。

上一、二年级,学生每人书包装一块“石板”。这石板比书本略大,黑灰色,四边镶木框,用“石笔”在上面能写字,写完可以擦去,因此用来代替学习本。只是这东西极怕摔、碰,男生的石板多是破的。石笔在供销社可以买到,但也有男生自己动手,把摔碎的石板,用小锯锯成细条,作了石笔,比买的还好用。一般到三年级才开始用本子,除作文本必须买专用本子外,其他的“语文副本”、“算术副本”,都是从供销社买大张白纸或未漂白的灰黄色草纸,裁成32开,用针线缀成本子。买纸也有标准,必须有一面光,不湮色。用的笔,铅笔不多,有几毛钱买的钢笔,灌自治墨水;也有用圆珠笔芯的,大多没有笔身,有的在笔芯外面裹上几层废纸,以便捏住,有的干脆直接用了。书包是用洋布或粗布缝制而成,多是自己母亲的手艺;还有少数孩子连这样的书包也没有,只用一块包袱皮,把书、本等包起来,夹在胳肢窝下面。好在那时书、本都不多,薄薄的一沓,不论背在肩上,还是胳膊夹着,都不沉重。

冬季,小学生们要上夜校。每人打一盏家长自制的小灯笼,里面是墨水瓶改制的煤油灯,罩了从供销社买的玻璃灯罩,也有用白纸糊灯罩的,为透亮,纸上还涂上棉籽油。到了教室里,大都摘了灯罩,放在课桌上照亮。一般晚上不讲新课,多是有老师看着上自习 。

到了三年级,添了写毛笔字的课程。每人发一本“法帖”,黑底白字,字是楷书,每个字有核桃大小。学生用薄白纸,复在法帖上面,用毛笔把下面的字摹写下来,名曰写“仿”。写的仿要交给老师,老师看后,在写的较好的字上,用红毛笔划一个圆圈。

老师极有权威,

明日风尚期刊

财经界投稿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

花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