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装修新房习俗谈谈长治婚嫁习俗下
11、嫁妆。这里的嫁妆单指陪嫁,和彩礼一样流行至今。从衣被到家具、从电器到支票,现在有钱的都陪嫁一套房子一部车。过去陪嫁的都有礼单,每件物品都要写清楚,由专人背礼单到男方后交给账房,账房一一清点后上账,并按陪嫁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价格给送亲队伍赏钱。现在这个习俗渐渐消失。
12、磕头。过去磕头是在婚礼次日,新人起床收拾停当,向家长及亲戚长辈及兄嫂姐姐们行跪拜礼,表示认亲,俗称磕头。受礼者向新媳妇赠送礼品,叫拜礼。现在图省事都是婚礼下午磕头,婚宴之后,亲戚们都在场。磕头有司仪,按照长幼亲疏远近列名单,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优先,接着是大爹二爹姑姑舅舅等,最后是同辈兄姐,接受磕头的人夫妻双双坐到上首,新婚夫妻跪拜,之后接受磕头的送拜礼,司仪当场高声宣读“他大爹他大娘拜礼被子一条!”,不过,现在的拜礼都是钱,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有钱人家上万的也常见。很普遍的情况是拜礼大于随礼,近亲戚家办事,都是要准备两份礼的,一份上到账房,叫上礼、随礼,一份是拜礼。拜礼因为要当众宣读,很长面子,所以拜礼很多时候大于随礼。拜礼是给儿媳妇的认亲礼,所以新媳妇再累,也愿意多多磕头。送亲的队伍最喜欢看的就是磕头,最喜欢听的就是“他大舅他二舅拜礼五千!”之类。不过,有些地方磕头这一形式也渐渐消逝了。
13、回门。过去一般是婚后5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第三天回门,现在普遍是第二天,也是为了省事,头天嫁闺女,亲戚朋友都在,满院家伙事,第二天接闺女回门,省的拖那么长时间。新郎新娘回门要带肉和面,还要有伴郎陪着。结婚那天是闹新娘,回门那天就是闹新郎。新娘的大爹二爹舅舅姑父哥哥姐夫们陪新郎喝酒,伴郎得替新郎担着点。回门这天新郎要给女方家的孩子们发钱,所有参加回门宴的都有,孩子们排成队,一个个挨着领钱。我小时候是一毛两毛,后来一块两块,现在都是五块十块。不用红包,直接发钱。新娘的弟弟妹妹除外,那要看新郎经济条件了,条件好的,几千上万的也有,条件不好的,最少也得大几百。亲表弟表妹们也有区别。
14、吃嘴。其实“要天气”之后,女方家拿上喜饼一发通知,亲戚邻居们就开始请“新闺女”,俗称“吃嘴”。结婚后,男方亲邻开始请。原来只是请新媳妇,后来新郎新娘一起请。人家叫“请新媳妇”,新郎新娘叫“吃嘴”。请新媳妇还要扎天气,祖祖辈辈住在一个村,大多沾亲带故,大多的时候,新娘中午吃了晚上吃,甚至一天吃几家。所以,好多磕头刚刚结束,亲邻们就来婆婆这里报名排队了,中午排不上就到晚上。过去娶亲大都在冬天,村里一下多十几个新娘,很多家户计算着日子,看能否“一网打尽”,新娘们也喜欢一起“吃嘴”,穿着崭新的衣服,吃东家走西家,互相谈谈新家新女婿,也是展示自己,增进了解的好机会。新婚九日内没排上队请新媳妇的,等腊月二十一新媳妇回来接着请。过了正月十五不再请。
15、叫九。十里不同俗,在这个环节长治各地大不一样。我们这里是“叫九”,新婚第九天娘家至尊长辈去接回新闺女,有爷爷的爷爷去,没爷爷的大爹去,男方设宴款待,也是最高长辈陪同。当天叫回闺女,无论结婚早晚,要住到腊月二十一,(几乎很少腊月二十一后结婚的)腊月二十一再由长辈送回,这次就没有什么仪式了。叫九到腊月二十一期间,新郎可以去探望新娘,新娘是不能回婆家的,不然别人会笑话“守不住”。现在,“叫九”仪式还在,有的还大摆宴席,一是招待亲家二是感谢结婚时帮忙的亲友,但能一直在娘家住到腊月二十一的少见。
有些地方是“住对月”,新婚夫妇在男方住一个月,女方家住一个月。有的是婆家有几个大伯子在婆家住几个九天。总之新婚之后都是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的。但普遍讲究过年过节不住娘家。
16、追节。新婚第一年八月十五和春节前,女方亲戚到女婿家探望女儿叫追节。估计是给女儿送过节的吃食,过去是带馒头等,现在都是时兴水果蛋糕或牛奶之类。有些地方叫“送馒头”,新婚次年正月初六,娘家亲友到女婿家探望闺女,过去带的是馒头叫送馒头,现在带什么的都有,依然叫“送馒头”。
17、拜年。大年初一上午,新媳妇要给本家亲戚拜年。一般是小姑子领着,腋下夹一个垫子,进了门,小姑子把垫子放下,新媳妇跪在垫子上叩头拜年,主家赶紧发压岁钱,这个压岁钱要比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多很多,小姑子也有份,但要少些。领新媳妇拜年是一项又有面子又有利的事情,哪个女孩子都期待着。新媳妇走亲戚也都给压岁钱,这是她最后一次挣压岁钱。
一般追了节,拜了年,送了馒头,闺女就彻底是人家的人了,婚嫁过程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