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的人命短再读祝福他人即地狱活着不容易
01鲁迅实在是太“狠”了,他设计出孔乙己这样的形象来反思知识分子的命运,设计出阿Q这样的形象来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劣根性,让每个人在文学中照见自己。
但这些形象都还不算“狠”,最令人锥心的是祥林嫂。鲁迅设计出祥林嫂这样一个极端困厄的女子,还让她模样周正,让她勤劳能干,然后把她一点一点撕碎给人看,让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来当刽子手,把她硬往死路上推。
这样的题材,如果放在余华手里,就会写成十几万字的“活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鲁迅用一万字就写尽一切,而且,还把题目定为《祝福》。
当然,并不是说字数少就是好,我是说,这样的短篇小说才可以完整地收录到高中语文教材中去,用一篇完整的小说催熟青年的心智,唤醒在心灵的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这样的小说,功莫大焉。
在中学,每位同学都会记得学到小说单元的兴奋。有位网友这样回忆:
老师说要学小说了,我们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仿佛等不及就要代入角色,等不及开始一趟新的旅程了!小说单元是我们学生时代的一束光,是枯燥苦涩的读书生涯中难得的自由快活的瞬间,简直就是一抹亮丽的彩虹,出现在生命里。不必费力学就能让我们感动,自然而然地起到教育效果。《药》《祝福》《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每一篇都“霸屏”教材近十页,每一篇读完后都振聋发聩。
是啊,小说能让我们感动,要知道,“感动”对中学生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一种教育啊!所以,当我得知某沿海城市的重点高中有老师只讲文言文不讲现代文的事情,我是多么悲愤。
02《祝福》,则是小说单元中的翘楚。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篇小说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他人即地狱”。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包括那个带着作者影子的“我”,包括祥林嫂自己,都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了一把。
那些欺凌祥林嫂的人是她最深的地狱。
这些人中,有鲁四老爷,有四婶,有那个为她介绍工作的中介卫老婆子,当然,待她最狠的,还是她的婆婆。
你看,祥林嫂的婆婆做事多么狠多么绝。她先派堂伯打探出祥林嫂的下落,再安排好人手和船暗中将其掳走,最后再去跟鲁四老爷家交涉。她那时也不过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却“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一个山里的女人,能人情练达到如此程度,想想就不是个善茬。果然,她拿走了祥林嫂全部的工钱和衣物。这真是“先兵后礼”,做得行云流水。
祥林家似乎没有好人。在被强迫与贺老六成亲的时候,摁着抵死不从的祥林嫂的,是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算算年龄,这个小叔子也不过十几岁,他卖了自己的嫂子为自己娶个童养媳,根本不把嫂子的生命当回事。在这一家人眼中,祥林嫂完完全全没有被当作一个人。
贺家墺里的贺老六对祥林嫂还是不错的,可惜命短。贺老六和阿毛死去之后,祥林嫂“只剩了一个光身”,“大伯来收屋,又赶她”。要知道,这屋子可是祥林嫂和贺老六自家的,但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怎么能守得住房产呢?这大伯是来“吃绝户”啊!
03那些看上去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是她的另一层地狱。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看客”和“听众”。他们都喜欢来听祥林嫂讲自己的悲惨遭遇,“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
但是,很快他们就听腻了,甚至会拿她的伤痛开玩笑,“祥林嫂,你们的阿毛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吗?”这些人的命运未必比祥林嫂幸运多少,但有祥林嫂在,他们就更觉得幸福。别人的痛苦,俨然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而柳妈更是高手,这个“善女人”,竟然还擅长开发新的话题,“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你听,这每一句话都多么无耻下流,更无耻下流的是,这次聊天“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你看,这就是所谓的“善女人”的所作所为!
我常常想,在鲁镇那些围观祥林嫂的妇女中,有没有寡妇?我猜大约一定是有的,比如祥林嫂的婆婆,还有柳妈,都很像是寡妇。但她们面对比自己更惨的寡妇,却只有嘲讽和冷漠。
祥林嫂想通过诉说获得别人的同情,可是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她痛彻心扉的经历在别人嘴中都成了笑料。古人说“悲时不语”,因为没有人会同情你,只有让时间来抚平伤口。他人即地狱,能为自己疗伤的只有时间和自己。
04不仅别人是地狱,如果解不开内心的疙瘩,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地狱。
如果生活是一张网,祥林嫂又何尝不是自投罗网?改嫁的时候,祥林嫂闹得特别凶。其他人改嫁“闹总要闹一闹的,但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只有祥林嫂“真出格”,在出嫁的路上就把嗓子“吼哑了”,拜天地的时候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是在反抗不公的命运吗?
不是,她恰恰是在维护折磨她的那些社会准则,她是在用生命维护自己的“贞洁”,维护“一女不嫁二夫”的古训。可惜,按住她的不仅有他的小叔子,还有整个社会,她是挣脱不开的。
她又想去捐门槛来赎罪?她有何罪?可是,不仅周围的人认为她有罪,连她自己都认为自己有罪,捐了门槛之后,竟然“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甚至还想在祭祖的时候去拿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啊祥林嫂,我多么想穿越过去劝劝你,你根本就没有罪,那些最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不要在乎,有那十二块鹰洋,为什么不自己好好过生活?至少可以去福兴楼上吃12碗清炖鱼翅啊!
人,有时候就要心理强大一点,什么别人的眼光,什么社会的评价,一切都是浮云,明枪我都不躲,暗箭与我何妨?至于这样做的命运,也不会比逆来顺受差到哪里去。
05《祝福》中的“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是,直到这时候,祥林嫂依然没有放下心中的纠结,她见了我,不问别的,唯一的问题是——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这个疑问,当然反映出她开始对那些社会规则开始怀疑,但同时也能看出,经过了这么多年,祥林嫂依然活在对过去的愧疚和对未来的恐惧中。她依然担心死后有魂灵,依然担心死后两个男人来争夺她。
有魂灵又能咋滴?没有魂灵不是更好?
当然,祥林嫂的不幸,归根结底并不是她自己造成的,她不幸生在那样一个荒唐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是生存不易;她又不幸生在那样一个贫苦的家庭,家里条件好那么一点儿,也就不至于做童养媳;如果她是个男人,即便死了两任妻子和儿子,她至少也能像《活着》中的福贵那样自欺欺人、自得其乐地活下来。
可是,她不幸生为女人,生为那个时代的女人,生为那个时代贫困家庭的女人,就只能成为“撕破给人看”的悲剧。
而那个荒唐的时代,其实距离我们不过百年——《祝福》写成于1924年。百年之后,我们的身边也许仍然会有祥林嫂——Ta们未必是女性——当我们遇到她们的时候,不要去审判她,不要去鄙视她,即使我们帮不上她的忙,也不要去做她的地狱,就像小说中的“我”一样,用一句“说不清”来匆匆地逃走。
他人即地狱,但我可以选择不去做他人的地狱。
06他人即地狱,但我们也可以躲开那些地狱。
近日,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分享了自己无社交的生活方式,并自嘲是无聊又无趣的人生。他说,自己近年来不再社交,“整天和猫混在一起”。“我不喜欢出门,出门都挑人少的时间和地点才愿意出来”,“对动物露出的笑容多于对人类”,“避免和人类扯上关系”。
朱德庸活得真够通透,令我羡慕。
世间最苦莫如祥林嫂,最毒莫若你我他。人生百分之九十的烦恼都是身边人带来的,最大的灾难往往是身边亲近之人造成的。我们受的伤,大多数由他人带来;我们因为受伤而倾诉,又会被他人耻笑。这就是他人带给我们的苦痛。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就没有必要把他人请到自己的生命中来。孤独本是人生常态,而很多人因为害怕孤独而去社交,最后得了个受害受气、伤痕累累的结果。祥林嫂生在那个时代,不得不去和他人打交道;如今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如果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一个人宅着也没有什么不好。
大自然给了每个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东西,不要为了所谓的社交消费了许多美好时光。善于独处者,既不外耗也无内耗,不介入人类特有的是非恩怨,聚焦能量,深耕自己,是不是也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