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台湾杉

大喜养猫推荐羊奶如何才能把一碗腊八粥吃出

发表于:2024-11-14 17:12:24 来源:翔达资讯

封面新闻记者 张路延

贾宝玉一向很会撩林黛玉。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林黛玉睡午觉,他去看她,怕她睡出病来,于是编了个故事哄她,说有群耗子精要煮腊八粥:

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

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只剩了香芋一种……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忙笑道:变错了,变错了……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明开玩笑暗夸黛玉,难怪黛玉会又怒又喜,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

打情骂俏之余,也说出了一个延续至今的风俗:腊八粥,以及几个重要元素,腊八、庙、果类,且一一说起。

喝腊八粥的历史,相传起于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说: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陆游也有诗记录: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在这些记载里,不难看出,腊八粥是腊月八日吃的粥,又与佛相关,在陆游为例的文字记载中,有佛粥一说,关于腊八粥的典故,据说就是释迦摩尼和牧女献乳糜的故事。

相传悉达多(释迦摩尼)为了修行,足足六年,在树下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任凭风吹雨打,最后不饮不食,骨瘦如柴。这时,他突然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如此修道成功,众人会以为是饥饿的功劳,决定吃东西。也有一说是他在修行过程中,走遍名山大川,终于因为太累而晕倒在地。无论哪种,都碰到了好心的牧羊女,用羊奶煮食杂果给他吃,于是,他继续打坐沉思,腊月初八这天成佛。

据说为了纪念释迦摩尼成佛,每年腊月初八,就成了腊八节,佛门众僧诵经之余,还都要煮食腊八粥,不仅自己吃,还要给黎民百姓吃。所以《红楼梦》里的耗子精们,去腊八粥大户——庙里偷豆偷米很恰当。

施粥原本是好事,现在也有寺庙施粥的。比如成都文殊院,每年都有六七天,送上几十万份粥,民众虽然不少吃穿,还是赶着去领,为的就是个意头。但古代有时施粥,却并非如此,更像是做表面文章,百姓是很凄苦的,比如李福有一首《腊八粥诗》,虽然是白描,却写得很讽刺: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满,藉以作功德。

僧尼好多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为汰除,歉岁尚沿袭。

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聚。

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

怯者蒙面去,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

此景亲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有十二,蠲账最下策。

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极。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

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

此志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

眷焉对是粥,跂望烝民粒。

古代这样的表面文章似乎还不少,甚至有点劳民伤财。梁实秋在《粥》里,就把腊八粥比作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说:

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

倘若在民不聊生的时节,皇家大兴腊八粥确实算招摇。但在太平清明的时候,腊八粥确实也是民间一种流行的食物。自宋代开始后, 元、明、清一路沿袭下来,清代则更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家家这两字,则见其普及程度。

清代普及应该是真事,《红楼梦》写得也是清代,就连耗子精,都要去煮腊八粥,也可见流行。不过此处,还可以一窥腊八粥的端倪。

耗子精们偷得简单,只有五种果类,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而在周密《武林旧事》里,说的是: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配料各不相同,想必是丰俭由人。

往后至今的文学作品里,甚至于老舍、沈从文这样的大家,也少不了腊八粥的身影,只是有个共性,都在细细说腊八粥的构成,但讲出來的,却是不一样的故事。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在说起腊八粥典故之余,也有自己的看法: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王蒙的想法,和他有点像,老舍说是农家自傲,他是从粮食丰裕中,生出爱农思农之心,《我爱喝稀粥》里,他写: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紫米、黍米、鸡头米、薏仁米、高粮米、赤豆、芸豆、绿豆、江豆、花生豆、板栗、核桃仁、小枣、大枣、葡萄干、瓜果脯、杏杜、莲子以及其他等等,均溶汇于一锅之中…… 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

作家一般是浪漫的,喝着腊八粥,能生出一点思农之心,对农民自己来说,或者就朴素得多。按照《祀记》的说法: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是一种祭祀活动,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十二月初八,用杂粮煮“腊八粥”,有庆祝五谷丰登的意思,有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

如果说老舍、王蒙写腊八粥,投射到农民上,也算是宕开一笔写,也有许多文学作品,则是从身边开写,比如冰心写腊八粥构成,则有种对母亲的情意,言语间也平实:

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沈从文则相对可爱得多,他擅长白描,写人写物质朴真实,比如写腊八粥,他只把食材铺展开,写一个馋的小娃娃,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最后,肚子吃成了一面小鼓。

梁实秋似乎写得消极一些,前面已经说他攻击过腊八节十万两银子煮粥是招摇,后面写自家煮腊八粥,虽然也花团锦簇写了“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并且“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但因为现实原因,也有些流于形式,并逐渐变味:

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碗去,真是多此一举。

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小说月刊编辑部

环渤海经济瞭望期刊

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

上海包装杂志社

租售情报杂志社

全国流通经济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