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楼里养狗好不好萌宠滑板慢跑广场舞在滨
上课地点: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
滨江岸线太长,管理太难?
部门众多,标准不一?
不同群体利益怎么调和?
如何打造
亲民、个性、有文化、有温度的
滨江公共空间?
今天这堂课,探讨在滨江空间“适宜”玩耍
上课啦!
问题一:从一个“狗”字讲起,管理没有统一依据?
孔垂勤:养狗问题只是一方面,更头疼的是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没有统一规范。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触犯到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周边市民游客产生了影响。比如:放风筝、滑板、广场舞等等。所以,至少应该有一个地方法规进行统一规范,不然有人要问:为什么同样的行为在黄浦、虹口可以,在徐汇不可以?
(在徐汇滨江的滑板乐园,滑板人和遛娃父母会发生矛盾)
周韧: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很多硬件设施受到了限制,比如我们建造的便民服务点“玻璃小屋”最后被判定为违法搭建。而且同一个滨江空间,水域部分和陆域部分的管理标准也不一样。亲水平台是不允许进行群众的聚集活动,比如广场舞。
刘斌:我们在滨江区域建造了无人超市,这是滨江空间的新生产物,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监管的标准,出现责任主体无法认定、食品安全如何监管等问题。
课堂点评
问题二:如何让不同群体共治滨江空间?
刘斌:我们依托党建,建立了一种志愿服务的形式。把所有和这个地区产生联系的人聚集起来,包括百姓在内,共同管理,在日常的巡视中一起发现问题。
周韧:要建立一种管理机制,把政府部门管理和管理单位和基层单位结合在一起。比如,黄浦滨江是区滨江办牵头,让我们管理公司和公安、城管合署办公,大家可以联勤联动。我们的五里桥街道和半淞园街道都设有党建服务中心,遇到像养狗等很多问题时,群众甚至主动帮我们进行解释,来提升滨江的品质。
孔垂勤:我们对不同群体进行了项目化的细分。比如,龙华街道成立了“益加艺”志愿团队,主要针对公益和艺术;和社区联手,和广场舞团队负责人沟通广场舞的管理;和体育团体合作,在滨江建造阿迪达斯的Run Base,满足跑步群体的需求。
课堂点评
问题三:如何让滨江充满人文气息?
孔垂勤:我们做了一个徐汇滨江的智慧水岸1期,下一步我们做的就是2.0的版本。文化相关的内容和要素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到了这个建筑,我可以收到这些建筑相关的历史人文的微信公众号推送。
周韧:我们沿着外马路的防汛墙,专门做了3D打印的十六铺的风貌;在我们世博段里面,有一个“远望一号”科考船,按照原来的规划,将作为一个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基地。
(黄浦滨江添新景:功勋测量船“远望1号”亮灯)
刘斌:虹口滨江在白玉兰入口处,搞了一座码头文化博物馆,给人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回到了当初;我们还搞了一个“魔都矩阵”,和体育文化联动,极限运动、新的娱乐体育、游乐设施,给老百姓一种新的时尚滨江体验。
(“老上海码头文化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围墙、永不落幕的露天博物馆,通过利用玻璃墙、雕塑、构件、艺术装置等形式,并结合适当的声、光、电技术和二维码、5G无线网速等科技手段,把上海的都市文化与码头文化、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
划重点
编辑:沈颖婕
责任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