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电加热炉

湄洲湾可以养猫吗梦回老区梅山村动车开过家

发表于:2024-11-14 17:56:25 来源:翔达资讯

回到老区,走进母校,瞧见老屋,都会自然而然地翻开深藏已久的缤纷岁月,深情地吸吮着泥土芬芳,任凭记忆牵动无限情思,如痴如梦,如诗如画。

仅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笏石镇,为九衢重镇,素有“三关司马桥”美誉,俗称沿海头。

兴化平原,壶山脚下,湄洲湾畔的梅山村,一个革命老区,贫困的小村庄,贫瘠的土地,生我养我的地方,扬帆启航的港湾,留下金色的童年时光。

老区新貌:动车开过家门口梅山村分为梅山和松林,梅山村有陈山头、马厝、许厝、墓柄等4个自然村。回家的路充满梦幻,极具童真。一路风尘仆仆,总是轻车熟路。看自己的家,走童年的路。

走进村庄,只要看见大门门框上贴着“忠节家声大,扶风世泽长”对联,不用问就知道,肯定是姓马的。马厝是一个自然村,只有十几户人家,除了姓马,还有姓唐、姓吴,三姓村民组成一个生产队。

梅山境是牛山七境之一,牛山宫为总宫。如果牛山不算山,那就不能叫梅山,只能叫“没山”了,未曾见过,也没听过村里有梅花。笏石,石化名在,梅山,山中寻梅。要说有梅,也只有三角梅,墙角数枝梅。山无棱,无峰,只是几堆土丘而已,土黄土黄的,几块岩石很随意地依偎在一起,光秃秃,几分山地,地里的庄稼有时还是绿的。不过,这牛山真牛,站在上山,可以俯瞰梅山全境。真是:缙笏朝天藏石柱,疏梅弄影露山峰。

我家大门横批“三星拱照”,门旗“国恩家庆”,显得与众不同。从马家姓联看,老祖宗应该是来自陕西扶风郡的。奇怪的是,姓马的大多是少数民族,而马厝村的我们却不是。管他呢,反正全国各族人民是一家,只要是中国人,我就骄傲,只要是梅山人,我就自豪。

马家古厝 摄影:小马哥

以前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开荒种地,每家房前屋后都有一小块种菜的自留地,自给自足,没有副业,生活还过得去。可惜了,鸡鸭成群,猪羊满圈的年代,一去不复还了。

回想过去,稍大一点的农家孩子,每天都得早起做家务,上学前放学后都得放鸡放鸭,牧羊牧牛,拾粪积肥。为了多拾粪,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了,熟练地走村串户,翻围墙,找狗屎,堵弄口,拾猪粪,有时还得耐着性子等着,想尽办法逼着,等猪拉了屎才肯回家,拾粪人都知道,“拾有猪屎讲有话”。那时还是集体劳动,家家出劳力,户户记工分,干活有分重轻,劳力不分男女。春种秋收,年复一年,都是热火朝天干,欢天喜地吃。

那时民风淳朴,和谐共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谁家煮了好吃的东西,不用说,都会盛情地分一碗给邻家尝尝。一个村就像一家人,一个村就是一个生产队,队长就是家长。村帮村,户帮户,社员看干部。

那时马厝是邻里最穷的村庄,人口多,耕地少,有的家庭困难,没钱过日子,还去医院卖血挣钱。

那时农村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吃完晚饭没事干,夫妻上床睡觉生孩子。如果头两胎生的是男孩,着急呀,养一个童养媳备着。如果头两胎生的是女孩,也着急呀,生不出男孩怎么传宗接代,抬不起头的。如果生了男孩,也生了女孩,有的正常嫁娶,有的则是“姑换嫂”。如果生的都是男孩或女孩,算祖宗无福荫,自己没本事,只好请媒婆来说个倒插门的,做“两顾”。姑娘最想往城里嫁,小伙最怕讨不到老婆。有的家庭嫁女儿,多收彩礼,抬高聘金,希望办了家事还能剩钱,将来好给儿子娶媳妇。

《牛山恋》 摄影:小马哥

每次回老家,都得绕道走,一路颠簸,几经辗转,经过好几个村才能到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政府修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北连城里,南通秀屿,穿过我们村。

在公路旁自家菜地上盖房子,我家算是第一家,回家时,公路边远远看见墙壁贴着白色霹雳砖的房子,那就是我家。其实,那时有贴砖的新房子也仅此一家,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马厝人共用一口井,同修一条路。之前没见过汽车,一听见汽车喇叭响,都会跑到大路边去看看,追着看是什么车,哪怕是手扶拖拉机,也要看到拖拉机驶出村庄看不见为止。后来,看见手扶拖拉机能耕田,更是稀奇,有时一整天都在看。看见就是幸福。村里修的第一条公路,是一条致富路,也是一条小康路。重修公路时,我也毫不犹豫捐了款。能为家乡建设康庄大道出一份力,我乐意。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马厝南不靠海,北不靠山,离太湖海边有五六公里,离壶公山有七八公里。小时候,早早就起床,带了一袋蒿藜饭,先到学校集中,然后按班级列队行走,徒步攀登壶公山。第二天,我小腿胀痛,连走路的样子都变了。村里老人说,书读不好的孩子是愚钝,聪明花还没开,只有撞见壶公山山神了,聪明花才会开,才会读书,才会对出“女子独行随橄榄,先生欲去挂石榴”好对子(方言谐音:随橄榄即谁敢拦,挂石榴即我实留)。

壶公山 摄影:小马哥

马厝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旱地多,水田少。糖料作物有甘蔗,油料作物有大豆、花生,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地瓜、水稻,山地杂地种些瓜果蔬菜。干旱之年,雨水一少,就种不了庄稼,没了收成。红山水库的水,沿途被人截流,根本流不到我村。几个村合建了一座抽水机站,把东圳水库支渠流经的水抽到山地灌溉,缓解旱情。

东圳水渠(上游) 摄影:小马哥

如果支渠没水,就毫无办法。农民一年到头就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那时马厝家家都养猪,几年下来,蓄够了资金,就能娶媳妇、起大厝。做好这两件大事,就算过好了一辈子。现在不能养鸡鸭鹅,不能养猪牛羊,不能养猫养狗,少了昔日农村的特有风光。

解放后,农民有了田地,有了房子,就有了用不完的力,使不完的劲,只想苦守这一亩三分地,看好这低矮的几间土坯房,一辈子春种秋收,传宗接代。

改革开放前,农民除了干农活,还能做什么呢?不敢做生意,连卖油条、卖马蹄酥、卖煲糕、卖豆腐都怕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抓起来。也不会做生意,没出家门,未见世面,普通话都不会说,说不好。没读什么书,常常把“讲普通话”说成“打普通话”。要是有人会讲普通话,那是很稀罕的,了不起。

有个笑话,姑娘卖甘蔗给一名路过的解放军,操着一口纯正地瓜腔乡音、外地人很难听懂的普通话,比比划划地说“同志,你钱给鹅(我),鹅(我)嫁(蔗)给你”,解放军一开始没听明白,后来似懂非懂,赶紧扔下甘蔗,溜之大吉。

现在,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天天与普通话接触,连三岁小孩都会讲普通话,溜溜的,倒是有的小孩听不懂莆田方言,更不会说。过去是不会讲普通话,现在是不会讲莆田话。

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村民们渐渐地有了经济头脑,开始经商做生意。有人挑着地瓜、大豆、花生、油去集镇卖,有个人,叫清九,尝试着在大路边摆摊卖炝肉,有时买不完剩下,都分给大家吃,味道真地道。有人敢为天下先,白手起家,制作了工具,进山开采石头,专门采石赚钱。附近山地的石头开采完了,就到远处开采。远处的石头也采没了,就纷纷结伴外出打工,大胆闯荡天下。

这一闯,还真闯出一片新天地。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村民,有的做木头发家了,有的做蒸笼致富了,有的承包医院发财了,有的搞养殖、做加工、办工厂、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有的在家门口开起了便民超市、五金店,有的直接把生意发展到海外去,在国外开超市。莆商精神,世界闻名。

改革春风吹拂大地,村民生活越来越好,村里渐渐有了电灯、电话、自来水、广播、有线电视,还通了公交。马家村变化更大,经济发展更快,火车路经过马家村,动车开过家门口。村里有个年轻人,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很好奇,特地买了去省城的往还动车票,来回兜了一圈,亲身体验一番坐动车的感觉。

许多人发家致富后,把旧房子拆了,盖起了几层楼高的小洋房,一座座砖瓦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民自发出资,浇灌了水泥村道。出外打工,有钱了,来来回回都坐飞机。有的当了大老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买了宝马、奔驰小汽车,开回家转悠,让人羡慕不已。

走进新时代,老区换新貌。马家村脱贫了,村民致富了,希望思想也脱贫,加快乡村建设,努力建成名符其实的富裕村、民主村、文明村、和谐村、美丽村。最不希望鼓了口袋,空了脑袋,切莫让富裕村变成空巢村。

莆田人有一条古训,叫“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走吧,一起去看看我的母校——梅山小学,也许会有另一番感受。

(2020年10月1日•莆田)

中国航务周刊期刊

赢未来期刊

现代英语杂志-在线征稿【官】

建材与装饰杂志官网

价值工程

科技经济市场杂志

青年文学家杂志

当代化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