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绿湖工程明星村增城挂绿湖11个新社区建
随着“地铁时代”“高铁时代”的到来,增城经济社会迎来发展新机遇,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增城当前头号民生工程,挂绿湖水利综合整治工程安置新社区建设也开始显现雏形,一座崭新的挂绿湖新城呼之欲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挂绿湖11个安置新社区工程总体推进进度已达75%,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工并陆续交付使用,11个成片征收拆迁村的23000名村民将成为挂绿新城首批新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增城致力打造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挂绿湖11个新社区,安置6000多户逾2万村民
沿宽阔的新城大道行至挂绿湖可以看到,在路的另一侧,一座座崭新的低层的砖红色联排别墅整齐排列,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荔城街罗岗村的安置新社区。
按照规划,2013年,增城对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域内涉及的荔城街罗岗村、明星村、五一村等共9个行政村实施全征、全拆、全安置。根据拆迁安置协议,增城在挂绿新城内同步启动了11个回迁安置新社区的规划建设。
记者了解到,增城区在尊重村民安置意愿下,选取区位优势突出、配套完善、交通条件好、周边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块,在挂绿湖周边确定了这11个安置点。据悉,11个安置点总占地面积约2108亩,将原分散布局、配套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的旧村庄,集中迁建成新城市中心的11个居住新社区,将用于安置6000多户共计23000多名村民。
增城区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对比9条村旧村庄居住用地面积,安置新社区将节约腾挪出建设用地规模约2000亩,根据规划可用于商业、居住区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有效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
同时,为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增城对33平方公里内的建设用地、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用地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同时确保已征收用地大多用于生态涵养和保护用途,没有改变地类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多方面平衡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与增城生态景观和谐统一
据介绍,挂绿湖11个安置新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户数14850户,规划居住人口47520人,人口扩容率超2倍。
除回迁安置房外,安置新社区规划还根据幸福社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标准,配建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卫生站、商业物业、地下车库等公共配套设施,有效提升6000多户安置家庭的居住条件,充分保障拆迁村民回迁后的居住环境舒适而便利。据悉,在挂绿新城内将全面铺开罗岗小学(新建)、清燕小学(扩建)、妇幼保健院、少年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商业、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
为满足安置新社区建成后的交通出行、生活需求,增城还同步规划建设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18条市政道路,并同步建设给水、排水、污水、强电、弱电、燃气等沿路市政管线,总长约20公里,促进和完善了挂绿新城骨架路网,也提升新城市大交通环境和景观环境。
同时,挂绿湖安置新社区总体规划设计强调与增城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记者看到,在西瓜岭村安置新社区内,一株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树被完整保留下来,为此还建设了一个小公园。增城参照周边高档住宅小区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挂绿湖安置新社区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回迁居民可选择别墅或高层公寓,建筑质量严把关
据增城区安置办副主任叶伟初介绍,按村民意愿,村民回迁安置房有低层户型及高层户型两种选择。低层户型每户建筑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218平方米,共两层半;高层户型每户240平方米指标,可选择二套以上高层公寓,户型分别为70平方米、90平方米、120平方米共三种,另可优惠价多购买40平方米以内的高层公寓。
西瓜岭村村民马薛云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拆迁搬出以后,很多村民都在租房子住,听说年底可以入住新居,大家都很兴奋,“可以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住在自己的家园中,非常高兴”。届时,回迁村民将成为挂绿新城城市中心的首批新居民,在饱览挂绿湖优美湖景的同时,也将共享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
挂绿湖安置新社区注重节能环保建设。据增城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赖伯舟介绍,挂绿湖安置新社区绿化面积达40%,并且,每层设置有隔音垫,加强房屋的隔音效果,符合绿色建筑要求。同时,玻璃外墙、外墙保温材料也都注重节能环保。
挂绿湖安置新社区的建设,关系到增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文明及进度,确保各项目按时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增城区不仅从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抽调人员,组建区挂绿湖安置办,负责挂绿湖安置区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工作。
同时,联合区质安监督站共同成立质安验评部,通过行政手段对11个安置新社区进行监管。此外,增城从社会聘请资质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建筑设计专家、景观咨询机构和造价咨询机构组成专家顾问团队。并且,由属地村社选派村社干部、村民代表或由其聘请的社会咨询机构组成的村社质量监督小组也全程参与安置新社区的设计、建设、施工质量管理和验收过程。这一举措进一步提高安置村民参与度,为安置房建成后的分配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卢梦谦、李大林 通讯员 刘镇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骆昌威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