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养花怎么样看了大唐狄公案里的这个我
“大唐狄公案”差不多快播完了,看一些剧评,评价都不高,我一直没有弃剧,还在追着看,但也觉得不能给这部剧打高分。
说完这话您可能觉得我是有多无聊,自己评价不高的剧还坚持往下看。我要做的事儿很多,这部剧整体质量也不能算差,剧情的演进,节奏的把握,画面的质感,演员的表演都不错。担任总编剧的是两个英国人,他们给剧本注入了很多英美热门剧,甚至好莱坞影片的创作手法,所以单论这部剧,还是能看的。
但正因为英国编剧入住了很多欧美比较成熟的商业影视创作手法,导致这部剧东方味道不浓,古典味道相当淡。除了男女主人公磨磨唧唧谈恋爱,爱你在心口难开有点东方人的感觉,这要是英美剧或者好莱坞影片,俩人早就上床了,幸亏底下的几个担任具体编剧任务的是中国人,没偏到那个地方。而其它方面的情节,你把人名一换,直接秒变神探怀英·狄。
这也不在紧要,我看的是故事,本来就没憋着看一部严谨的历史剧,本来也不是历史。刚才说了,剧情安排和演员表演都不错,不能打高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剧情是不错,但这是一部悬疑推理探案剧啊,加入了大量战斗武打、男欢女爱、惊险刺激等商业元素之后,探案在哪儿呢?
这部剧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务正业,推理探案的情节被稀释到几乎没有。就像我在之前介绍狄仁杰的时候说的,中国人不善于创作悬疑推理剧,我觉得制片方跟我看法有相似之处,所以才请了两个英国编剧,毕竟是诞生了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国度嘛。没想到弄出来的剧情也是这个模样,狄仁杰折腾半天,好像总在干毫无意义的事儿,然后一个证据或者一个偶然出现的人或物就把案子解决了。而“黄金案”更是在营造了一个密室的状态之后,到最后我也没看明白怎么就确定是他了。当然我也猜出是他,因为别的有嫌疑的都死绝了,只能是他了,不能凭空再编出一个凶手。
现在世界影坛悬疑推理探案这类题材的创作普遍比较弱,刚看过的几部翻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罗系列也比较令人失望。特别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加入了一堆政治正确之类的零七八碎,原来影片中几条复杂的线索,到最后就剩一个假冒血迹的手帕,这么简单案子就破了。您看,改编英国人自己的小说都不成(当然那是美国编剧),编荷兰人写的中国悬疑推理探案剧……其实就多余请英国人,就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弄的“狄仁杰探案传奇”来拍就挺好。制作方为了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最后弄了一个喧宾夺主。
当然,夺主的剧情还算好看,所以我一直看下去了,但高分肯定没有,上一盘木须肉,木耳和鸡蛋炒的都还算可口,但是没有肉。这菜肯定不难吃,但你非让我按照木须肉来点评,我能说好话吗?
让我倒抽一口凉气的还不是刚才说的那些,这部剧在服化道以及布景方面比较有想法,确实想还原唐朝的历史风貌,于是在无数镜头里都出现了那一串串白灯笼。对,就是前两天焦作引起爱国键盘侠或者说爱国流量收割者上蹿下跳,声嘶力竭的那种。不得不说,太会选择时机了,或者说运气不错。要不是这股风刚刚被刹了一下,且得等些日子才能再兴风作浪,这部剧就成下一个南宁地铁,南京商场乃至焦作了。又会有无数指着这个收割流量的短视频,还会有无数点赞叫好自诩爱国的。
其实从这些白灯笼的镜头就能说明,这些白灯笼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以大红为美大约是明清时期才开始的,唐朝时人们挂白灯笼并不觉得丧气。当时日本疯狂吸收唐文化,这才学到他们那儿去了。被现在一帮没什么文化又不甘寂寞的认成是日本的东西。日本京都所有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如果现在把这些建筑风格搬到国内,得有多少跳脚叫骂说日本文化入侵的,这叫什么?数典忘祖啊。
不过这部剧虽然有心还原大唐风貌,但是在服化道方面总有自相矛盾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场景一以贯之。比如坐具,大部分时间都能还原唐朝的样子,但就在“黄金案”里,刘中使一边浇花,一边跟狄仁杰还有侯副郎了解案情那个场景里,他们坐在了椅子上,而椅子是宋朝才有的。在曹娘子房中经常出现的瓷器荷叶罐,这个器型也是宋朝才有的。还有酒壶茶壶时而是符合当时特点的短流壶,时而就变成了宋朝才出现的长流壶。显得一时用心,一时潦草。
当然也有做的不错的,牵星板的还原就比较到位,当然,这道具没出纰漏的原因可能也是只在“黄金案”这一部里面出现了,到了西部,不航海了,要什么牵星板啊。
而且剧中经常出现夜间外出游玩的桥段,这个我不止一次说过,中国古代只有宋朝是不宵禁的,其他朝代天一黑您就只能在自己居住的街坊范围内活动了,上街犯法。我以为编剧并不熟悉这个,没想挑这个的毛病,但台词当中出现了“宵禁”这个词儿,马荣以这个为理由阻止乔泰上街。既然你知道有宵禁,那怎么有那么多夜晚出游的戏呢,前后矛盾嘛,也没说是元宵节啊,也不能都是元宵节啊。
本剧中最为画蛇添足的一点就是经常让配角说方言,比如一开始狄仁杰住的的那间客店的伙计,说的是陕西话;后来到蓬莱当县令,又有老百姓操山东口音;后来到了西北,老百姓里又有西北口音的。本来可能是编剧想抖机灵,其实弄巧成拙了。
因为当时无论陕西、山东还是西北,人们说话都不是现在您熟悉的当地口音。这涉及到一个专门的学科——音韵学,是属于古代汉语学科的一个分支,从事古代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想要研究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人说话口音,得去两广,主要是客家人的口音,虽然也不是百分之百还原,但却是最接近当时中原地区人们说话发音的。
北方地区的人口经过几次战乱南迁以及所谓民族融合,现在您听到的口音跟秦汉乃至唐宋时期变化很大。现在比较接近唐宋时期中原人说话口音的是江浙地区,但也只是接近而已,想要彻底还原基本没戏。
要说北方,还就山西人说话的口音有点接近当时人们说话的发音。山西人被称为北方的南方人,他们的口音有点接近江南地区人说话。江南地区和山西人说话接近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两边的话里都保留了入声字。而北方其它地区的方言,乃至普通话都没有入声字了。平上去入四声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就不是唐宋时人说话的音调了。
所以古装戏,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古装剧根本不可能还原当时人们说话的口音,直接给普通话就好了,否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