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平面轴承

附近养花的人怎么称呼点赞身边劳动者丨华明

发表于:2025-02-19 16:31:36 来源:翔达资讯

编者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40年来,亿万劳动者用智慧和勤劳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抒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即日起,掌上春城推出“点赞身边劳动者”系列报道,讲述改革开放大潮下,那些时代弄潮儿的精彩故事。

掌上春城讯 他是斗南第一波种花人。云南第一支康乃馨出自他手,斗南拍卖出的第一盆玫瑰也出自他手。从一捆剑兰到400亩花田,他是斗南种花人的代表;从马路市场到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他是斗南发展的见证者;从找准商机敢想敢干,到感谢政府感恩时代,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亲历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斗南种花人华明升的故事。

华明升说:“我这辈子注定是种花的。”

1987年,24岁的昆明呈贡县斗南村农民华明升,花90块钱买来种球,在自留地上种下了第一批剑兰。随后,斗南种花、卖花成了潮流,花街、拍卖市场也拔地而起。30年之后,华明升从一名普通农民变成了高级农民技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而斗南,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65亿支鲜花占据国内7成市场份额,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引领者:云南第一盆康乃馨出自他手

皮肤黝黑,身材不高,灰色的夹克下面是条皱巴巴的休闲裤,加上一双灰扑扑的运动鞋,今年55岁的华明升堪称昆明乡镇企业家着装的样本:只要舒服,不求好看。

晚上钓鱼到凌晨两点,一早来到斗南花花世界二楼的一个小铺面和记者见面。闲暇时带带两个小孙子,帮儿子看着铺面,华明升现在的生活可谓惬意。

现在的幸福源自30年前抓住的一次机会,对于这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事件,华明升记得很清楚。

1987年,昆明最早卖花的4户人家已经在白塔路边的大树下摆摊卖花了。一只小桶半桶水,插着稀稀拉拉的红色玉簪花,成了后来尚义街花市的雏形。“那时候工人工资还不到100块,大白菜5分钱1公斤,一支花要卖3毛钱,我就觉得这事情能行”,华明升看到这是个商机,尽管从来没种过花,心里没底气,但24岁的小伙子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看着市场上倒卖衣服、磁带的商贩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华明升也忍不住了。

1987年春天,3月的昆明草长莺飞,滇池坝子中心的斗南村,华明升找朋友介绍,在云南省林木种苗站买了90块钱的剑兰种球。

“喏,这个就是剑兰,又叫玉簪花、唐菖蒲”,华明升拿出手机找出照片向记者科普。“种球里面有养分,比别的花好种”,华明升选择了最好种剑兰试手。对于家里祖传种蔬菜的华明升来说,种花是第一次,他没敢把维系全家生计的1.5亩自留地都投进去,“只种了1分地,实在是心里没底气不敢多种”。

3个多月的时间里,支棚子、施肥、浇水、打虫,华明升像种大白菜一样种花。眼看着乒乓球大小的种球长大了,抽穗了,露出了花骨朵。

第一批花剪下,用稻草简单捆好,华明升骑着单车送到了白塔路。“卖了165块钱,我记得清清楚楚”,华明升心里一算,种花跟蔬菜比也没有多难,但利润高了3、4倍啊。

种剑兰尝到了甜头,华明升的想法也多了起来,这次他找到了专业机构来帮忙。

1989年开始,华明升专门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拜山头”,不仅引进了康乃馨、勿忘我、满天星、玫瑰等花卉品种,也和研究所的专家交上了朋友。“研究所在推广温带花卉种植,我这里呢有地有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花卉专家把华明升的大田当成试验田,不厌其烦地倒着公交车来田间地头研究顺便指导。

至今华明升还记得,当他种出的云南第一盆康乃馨,当昆明人当时还没见过的满天星、勿忘我出现在白塔路,“一到就卖完,特别走俏,后来花贩子就到我田边等着收了。”

1988年家里的1.5亩蔬菜地种满,1989年租种生产队的大田,1993年到附近的矣六乡租地,1995年注册成立花卉公司……从一捆剑兰开始,华明升走上了专业种花之路。

见证者:敢闯和勤奋才能抓住商机

其实,在华明升和斗南村开始种花之前,附近的子君村、矣六乡也有零散的花农。但最先扩大面积,增加品种,尤其是种植鲜切花的还是斗南人。华明升总结说,斗南村成功一个是敢闯:附近还在种水稻时,斗南开始种蔬菜,成了昆明的蔬菜基地;人家学着种蔬菜,斗南人又开始大面积种花了。

当附近的村子开始种花时,斗南的花街已经开始酝酿。

1993年,斗南村的花开始走俏,花贩子策来村里收购成了常事。村民切下花打成捆,卖菜的时候丢在菜筐上兜售。村里看着买花的人越来越多,在街角划了一块空地专门做鲜花交易。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斗南迈出了从花田变身亚洲最大花卉市场的第一步。

1995年,呈贡县政府调整300多万元在斗南开辟了12亩土地,建了第一个花卉交易市场。这一年,云南鲜切花的产量规模开始跃居全国第一,并一直保持至今。

那时候,斗南的鲜花已经远销全国,很多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不甘于在家门口坐等现成,他们开始把斗南的鲜花批发到广州卖。

回看这30多年的风风雨雨,华明升非常感慨:“我们斗南人就是勤奋!”

种花以前,华明升记得的祖辈都是种菜的,他也不例外。早上6点多下地,中午回家花1个小时吃饭,傍晚7、8点才回家,大白菜、洋花菜,什么好卖种什么。割下来的蔬菜自己拉着到大板桥、呈贡去卖,哪里好卖去哪里。

后来开始种花,依旧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尤其是花田规模扩大后。从自家的1.5亩地到2005年最盛时的130亩,华明升和40个请来的工人 一直同吃同劳动。

1998年冬天,一夜大雪,60多亩花卉大棚全被压垮。清早站在田埂上,华明升欲哭无泪。“能怎么办,咬着牙干呗”,华明升没时间伤心,撸起袖子,招呼工人,搬开竹架子,扯开薄膜,救不了的花铲了,别耽误下一茬播种。

“那几年你大白天在村里走走,一个人都没有”,华明升说,从他们几个最早种花的开始,村里的花田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在花田里。特别是春节之类鲜花走俏的季节,“谁家还过节啊,正是挣钱的时候,过了初一就下地出门了”。后来,又在全国跑销售的路上,在各个大学、研究所里,“斗南村没人在村里闲逛”。

继承者:和“花二代”一起做斗南新主人

华明升说:“我和斗南人再能干,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做不到现在这样”。他自称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的“花一代”。

90年代,斗南已经是人人种花,家家卖花。把花真正变成了商品,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93年,云南省第一个《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颁布; 1994年和1995年,云南省政府就两次在斗南召开现场办公会,鼓励斗南发展花卉产业;1995年,呈贡县政府花300多万在斗南建了占地12亩的花卉交易市场,鲜切花产量规模在当年就达到全国第一;1998年,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华明升为代表的的一批种花卖花带头人去荷兰国际花卉贸易展览会考察学习; 2002年12月20日,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正式在斗南落成开拍,华明升的鲜切玫瑰是当晚拍出的第一号竞品。

回顾这些年斗南发展的历程,华明升激动起来:“要不是改革开放,要不是搞市场经济,斗南的花不可能卖到国外,我们的日子也不会这么好。”

时间来到2017年,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鲜切花交易量达76.34亿枝,交易额63.82亿元,出口额1.7亿美元,日交易量1650万枝,包括100多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日交易额达1294万元。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全国大中城市鲜切花7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连续20多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斗南花市涨一块,全国花价涨三块”,斗南已经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晴雨表。华明升说,现在的斗南已经不是呈贡的,昆明的,甚至不是云南的,是中国的斗南,世界的斗南。作为斗南村的主人,该怎么让斗南的光荣继续下去,是他们老一辈种花人要想的问题,但更是下一代斗南人避不了的责任。

华明升的儿子今年30岁,从泰国留学回来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现在正全身心地投入到鲜花的电商行业中。华明升说,斗南的孩子很多都是“花二代”,这个称呼斗南独有。现在,斗南要建特色花卉小镇,要搞花卉文化,要接入互联网,这些都要靠孩子们。

“我们能教他们的,就是敢想敢干能吃苦,关键时候靠政府”,采访结束,华明升扔掉烟头起身,“下午回家带小孙子去咯”。

30年花田勤耕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华明升为代表的斗南人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古人说,天道酬勤,这是一个意思”。30年壮阔东方潮,华明升和斗南的故事交织成一曲劳动改变命运的赞歌,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的变奏曲。

掌上春城记者:蔡钧 刘东辉

责编:符亚丽 一审:秦聪俊

石化技术投稿

艺术评鉴杂志官网

动漫先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