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复式楼斜顶客厅装修千里飞狐一道通12
对飞狐古道及涞源的研究考证
关于涞源明长城(十一)
涞源明长城
涞源的明长城是内长城最为壮丽的一段。
涞源境内明长城
涞源北临内蒙古高原,西界山西高原,三山交汇形成了1100平方公里流域的山间盆地,涞源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水草丰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实为屯田驻军理想之地,谁占据该地,谁就占据战略主动权。因此自战国、先秦、两汉以来,历代在此广设关隘,派驻重兵把守。涞源西部、北部、东南为飞狐陉;西南为蒲阴陉(唐河河谷);东出50公里有紫荆关,西出25公里有隘门关也叫马头关(在灵丘境内的唐河峡谷),再西为平型关、雁门关,北出35公里为著名的飞狐关,往东南35公里越插箭岭有倒马关,往南翻越古恒山有小关城和大岭口,而从云谷重关(白石口)翻越鼻子岭向东则著名的黄土岭口。历代王朝从未放弃过对此地的军事上的经营,修城筑堡,开始长达了两年多年的长城修筑历史。涞源作为燕云十六州的最前沿,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朱棣在河北和山西北部修有内外两道长城,内长城便全境穿过四战之地的涞源,依托动态存在着的两条古道和巍峨的长城及两侧的寨、堡、营、汛,奠定了涞源“京师右臂,畿辅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和近塞边城的重要位置。
明长城各口与飞狐蒲阴的关系
涞源的明代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同时代修筑,是真保镇长城的一段。如果说,明代的外长城是普通的守边军队的话,这真保镇内长城则属于皇家卫队,建筑用材、建筑规格都远远高于外长城,历经六百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巍然屹立。真保镇总兵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驻保定,万历元年(1573年)令春秋两防时节移驻浮图峪。管辖长城东自门头沟的沿河口连昌平镇长城,西至故关鹿路口(今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全长390公里。真保镇下设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泉关路,娘子关路等几路镇守。真保镇长城位于中国腹地,大多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许多地段以山险为障,不修城墙。但关隘众多,300个关口构成一条南北连贯的防线,仍能起到很强的防御作用。其中紫荆关、倒马关、与昌平镇的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地势险要,建筑奇特,保存完整,颇具特色。
明长城香沟顶
涞源的明代长城从县域的东北乌龙沟乡的苦壮石入境,自西南南马庄乡狼牙口出境,西连龙泉关(龙泉关东瞰阜平县城,西扼山西五台山,向南与平山神堂关相连,向北与山西繁峙平型关相连,往东经吴王口又连着倒马关、紫荆关,与山西平定的娘子关、故关一起构成北京西部的重要屏障),在涞源境内的峰峦峡谷间上下腾越,蜿蜓穿行,总长度达122.6公里。
涞源的明长城分为东路、南路和北路。东路长城于正德三年(1508年)设参将,九年(1514年)改副总兵,驻紫荆关。由北至南辖鸟龙沟、宁静庵、浮图峪,至白石口,南路长城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设参将,驻地倒马关,自东向西辖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等南部长城;北路长城“阻山带河,其险足恃”,因此并没有修筑城墙。但明王朝却在沿广昌所城(今涞源县城)、通往山西的大道旁、山顶上设立了多处隘口,沿线修建了多座火路墩(峰火台),构成完善的传烽通讯系统和军事防御体系。经测查,全线共有敌楼299座、战台42墩、烽火台33个。现保存完好的城墙有60公里,占长度的38%:敌楼有142个主体完好,占47%。长城墙体全部用毛石,敌楼底座为条石,上部为城砖,保存相当完好,完好率为57.8%。乌龙沟段、白石山段完好率达68.7%,称得上“万历原貌,威武雄关”。从建筑形制来说,涞源长城的建筑形制多种多样,有土夯、石筑、土石混筑;有石片干插、石块干垒,也有土夯墙芯外用青砖、石条灰浆精心砌筑的。长城顶部有尖顶、圆顶、平顶、斜顶,有的项部可以八人并行,四马并排。
明长城
涞源县长城关堡周边烽火台的修建情况。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烽燧,本镇系腹里,地去宣大尚远,紫荆等关俱设有墩台,遇警举火传号,因各墩缓急设人数多寡。冲者三四名或六七名,缓者一二名,山势对峙立,是它镇隘口数倍,而各口下亦设军成戊守接连传号。浮图峪下墩三座,军九名。宁静庵下墩六座,军一十三名。乌龙沟下墩五座,军一十三名,隘口四座,军一十五名。白石口下墩三座,军九名,隘口七处,军二十四名。倒马关、插箭岭下墩三十八座,军七十六名。狼牙ロ下墩一十五座,军三十五名。
光绪《广昌县志・卷八》对“汛地”、“墩铺”的设置和屯兵情况均作了详细记述。涞源盆地设东西南北四路墩铺,分属广昌、插箭二营汛地,烽火是沿着四条路径传递的。东路,石门铺;南路菜村岗铺、石城铺、矿硐铺、五间房铺、祭刀岭铺、五子岭铺;北路是自马蹄梁方向,从伊家铺经石片铺、张家铺、窝驼汛到达县城;西路是从驿马岭方向,从红泉铺、艾河铺、上屯铺到达县城。然后再向烟墩坡汇聚,最后从烟墩坡再向东、向南分别朝紫荆关、倒马关传递。根据军事的需要,烽火台一般建在山巔之上,或者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视野开阔,可以提高报警信号的准确性和赢得传递的时间峰火合上的烽火一经点燃,就好似如山的军令,丝毫不能延误和大意。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建于高山之上,尽量用山脊、峰峦为城,克制了匈奴骑兵的快速机动性;利用河流、峡谷设关,并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以北,使来犯之敌得不到水源,无法持久作战。这即是人们常说的不被攻陷的长城军事作用。但不被攻陷其实并不是长城的根本作用,他的根本作用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有强劲的军队,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入侵者的后勤大量补给就很难实现,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甚至是前后夹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作为军事工程,城堡就是长城的前沿阵地指挥所,在涞源境内100多公里的长城上,共设有七座城堡,从东至西分别是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城堡门楼上均有匾额,至今仍有部分保存,他们建在乌龙河、拒马河,唐河河谷和白石山东西两麓,建筑规制高,防守级别高,驻军较多,光绪《广昌县志》记载白石口、插箭岭守备为四品都司,相当于我们现在军队里的大校。由此可见,涞源战略地位的重要程度。
从长城碑刻中,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涞源境内长城的建筑年代和规模,但碑文中有“原议增修,今改创修”的记载,说明,明朝以前还有过部分的修筑,其中,有考证的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和东汉时期的中山长城,他们分别在涞源的乌龙沟及黄土岭(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为燕南长城),因年久已经坍塌,仅残留一些遗迹,但依稀可辨。身处其中,仍能让人构想起当年的壮观。
还有就是乌龙沟关城及浮图峪关城的建筑时间,据碑文及史料考证,均早于明内关长城的建筑年代。内关长城修建之前的明代早期著名文学家马中锡巡抚大同宣府时,留有“咏浮图峪诗并序”的著名诗篇,序中写到“西接广昌即飞狐道,李广出军处,其南通易州,燕昭王故城犹存”。诗中有“关城楼橹出层云,独自凭高日又曛,易水遗墟燕太子,飞狐故道李将军”之句。
关于赵长城,《史记》:赵肃侯十七年筑长城。《正义 》曰: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讲的是蔚县赵长城。尹耕《九宫私记》:余尝至雁门,抵岢岚石,见诸山多有斫削之处,迤逦而来,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州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曰古长城迹也。夫长城始于燕昭、赵武灵,而极于秦始皇。燕昭所筑者,自造阳至襄平。武灵所筑者,自代、并、阴山至高阙。始皇所筑者,起临洮,历九原、云中,至辽东。皆非雁门、岢、石、应、蔚之迹也。及读史,显王二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事,乃悟盖是时三胡并强,楼烦未斥,赵之境守,东为蔚、应,西则雁门,故肃侯所筑。以之,则父老所谓长城者,乃肃侯之城,非始皇之城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位于东团堡村的汉城遗址,夯土残墙已在历史的风雨中屹立千年,守护着来自自松子口过东甸子梁和来自上庄到东团堡的这条古老的飞狐古道。汉代除城墙外,从县城出发,沿金家井、张家铺、留家庄方向一路北行到黑石城;沿上屯、西道沟、艾河西北行到驿马岭。在飞狐山与青龙山与秀岭之间的宽河谷中,至今保存一排土筑和石砌的高大烟墩。这“连墩列戍”形式可以看作是长城的外沿。自从满族人入关以后,大清皇帝认为,再坚固的城墙也难以挡住满人的铁骑,这个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强权,在征服了长城内外之后,防守长城已毫无意义。因此,对长城的防守大大降低了级别。
韩村峰燧
石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