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套间客厅装修价格北海客家人
1
客家人是以客家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以中原汉族血脉为根基,秉承中原文化本源。客有根,家有源,北海客家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被誉为“客家四州”的福建汀州、江西赣州、广东梅州和惠州。
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里说:“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语,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唯耕垦为活;四曰疍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语,以才海为生。”其中的“东人”即为客家人,他们居住在廉州府东部地区。《广志绎》原书六卷,作者自序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该书内容大都是作者据亲身见闻所记。由此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已经有“东人”迁居于廉州府东部。
在一些人文记述和谱牒记事里,我们也能找到客家人迁居廉州府东部的依据。
据陈海春在《客家往事》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陈念邦携妻挈子,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州试街瓦子巷迁到广东省城居住。时值朝乱国争,四海不靖,广州城难于安居。故又迁至粤西吴川县,后再迁广东省廉州府合浦县兴忠里六湖(今广西合浦曲樟)九塘下村开基创业。”《彭氏族谱》载:“彭氏之族,于明正德年间由福建迁居广东廉州、钦州、合浦,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彭益自廉州迁陆川文里。广西合浦县公馆镇陂塍村公所由十多条村子组成,百分之九十五为彭姓,人口上万。白沙镇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国时期由陂塍迁来。”《廖氏族谱》载:“廖氏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居住,明朝弘治七年迁到广东石邑(廉江)彩门山定居。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文庄公到廉州府合浦县公馆街经商,发展基业。”《中华朱氏通志》及相关朱氏族谱记载,先祖文公朱熹在福建建阳开基,其中广西博白金村朱氏始祖洪琛公,与胞兄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从原籍江西安远县古田下庄举家迁入广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明正德年间(年代不详),朝敬、朝深、朝富从博白县菱角镇金村迁入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定居。《刘氏族谱》载,祖上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从粤北五华县迁址化州石城县(现廉江市),后迁廉州府合浦县河浪坡(山口),再迁新兴里(公馆)香草江居住。
以上客家谱牒,仅是北海客家中的一部分,许多姓氏的谱牒还没有记录在本文。从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客家人大多从明朝中后期起,自福建、江西或者广东北部迁移而来,也即是从“客家四州”迁移而来。
涠洲岛上的客家人,他们的迁徙线路以及原因有所不同。涠洲客家人,原籍在广东恩平、开平等地。据悉,1850年,他们在“客土械斗”中败北,只好逃亡至遂溪县一带,危急之际,巧逢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唐神父援助救济,他们因此而信教。但是,他们又居无定处,遂向清廷申请,特许他们以教民身份前往雷城西面一荒岛定居,此岛即今日风景怡人之涠洲岛。
2
在王士性的《广志绎》里,“东人”聚居在廉州府的东部,讲“福建话”即客家人,以农耕为业。把客家人的居住方位、语言特点和生活方式都简单地概括了。
南流江及冲积平原地带,土地肥沃,被先来的讲廉州话方言的人群占据,客家人因在原居住地与土著屡屡发生“土客械斗”,便选择了廉州府东部无人山区定居,这也符合客家人“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迁徙特征。
经过几百年定居生活的北海客家,由原来的聚居发展到后来聚居与杂居并存的状况。在合浦县的东部地区,公馆、白沙、闸口和曲樟是客家人聚居乡镇,涠洲岛也是如此,客家人占了85%以上。在北海市的一县三区中,廉州、山口、石康、常乐、福成、南康等乡镇的客家人也比较多。
3
据统计,北海客家姓氏繁多,超过80个,在整个北海市列入统计的160多个姓氏中占据了一半。
迁入北海(原廉州府)的客家人,以姓氏聚居为特征,以家庭组织为主,构成了客家人以姓氏为村落的居住现状。在陈、张、李、王、范、彭、朱、廖、刘等人口逾万的姓氏中,不少形成了大村落,也有分支的,沿着山区边沿居住,村落可以连绵数十里。
客家人讲亲情,富于人情味。在同一姓氏村落中,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到了几代甚至十几代之后,人口繁殖、分支了,不少同宗同族的人已不相识,靠什么来维持呢?客家人有办法,靠宗庙祖祠。
客家人有传统,迁居时必定要带上两样东西,一样是祖宗的金缸(祖坟),一样是祖宗的灵牌。定居后,葬好祖宗,盖好宗祠,即可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在每个村落里,始祖祠的权威极高,以下可以有各宗支的祠堂,俗称“厅下”,以示是在始祖祠的支派之下。
客家人以始祖为源按辈分排列,以彰显宗族繁盛。如我家刘姓,辈分排列共有二十八代,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九代。辈分一经排定,即入族谱,各支子孙必须按此入名,不得僭越。辈分排列的文字组合多有讲究,祖德宗功、文治武功、传承训示皆蕴涵其中。宗亲之间以辈分排列称呼,尊长爱幼的人文理念得以传承和淳化。
4
客家人迁徙到廉州府之后,不断开发。山区的条件不好,地少、人多、贫瘠、干旱、猛兽侵害以及贼寇侵扰,这些因素使得客家人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客家人一年四季都要垦荒、耕种。从一年两季的稻谷到杂粮的种植,从鸡鸭、猪牛的饲养到桑麻、竹篾的编织,一切都按照自给自足的需求去进行。
为此,每座客家乡村都有基本的作坊,如织布、织席、染坊、瓦窑、油坊、酒坊、磨坊等。在我们村庄,现在还有油行、糖竂、水碾(磨坊)的地名。由于客家人这种特有的农耕方式,制造了一些知名产物,如香山草帽、陂塍草席、九曲陂砖瓦、铁山沙煲等,享誉大廉山。
其他物产,如香山鸡嘴荔、南山芒果、六甘杨桃、创村茶叶,在当地也是大名鼎鼎。客家人还善于学习和借鉴,引进新物产种植,改善农作物结构,以备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农耕工具上,因素一应俱全,如水磨、犁耙、谷柜、谷斗、米升、石磨、石碓等。在“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中,还修筑了山塘、陂坝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
5
北海客家人的方言,叫做“亻厓话”,因其第一人称为亻厓而得名。客家人对自己的方言很自豪,出门在外也要记住,不讲则被认为是忘本。
客家人是有古训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朴素而内敛的客家话,既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古音韵,又呈现了顽强不息的人文风貌,让客家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许多的故事、轶闻、山歌、俚语、儿童歌谣等都依托客家话而世代相传,给客家人独特的地域文化抹上了重彩。那些客家山歌、公馆木鱼、乡土典故、儿童歌谣、歇后语以及乡间俚语等等,只有用客家话来表达,方才朗朗上口。
“荜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话还是一种特别的黏合剂,能够神奇地把一群人、一个部落凝聚起来。客家话的最大特性是其相互认同的标志。你的客家话一亮相,大家心底里就没有了隔阂。因此,客家人留给外人的印象,就是亲如兄弟一样的团结与和睦,极富人情味。
6
各处定居下来的北海客家人,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都要夯揰、建筑土围城,以防御贼寇与野兽的侵害。
在客家乡村里,一定有不同形状的客家围城,它们依着地势而建。客家人爱聚族而居,十几户甚至更多的人家聚居在一起,盖土楼、筑围城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围城里,厅堂、房间、厨房、天井、水井、粮仓、畜圈、厕所、澡房、私塾、磨坊等一应俱全,自成体系,防御性强。每一座客家围城,都十分壮观,可谓是“一楼一世界,一户一乾坤”。
经过初始几代人的努力,客家乡村都会变成水土丰美的山居家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因此,会引起了外界歹贼的眼红。歹贼惦记着“打鹧鸪”,便组帮携枪前来抢劫。于是,修筑客家土围城是必须的。
客家土围城的墙体一般以黄泥、石灰、沙子,配上少量的糯米饭、板糖等材料,搅拌均匀,加夹板夯筑而成,横面达60厘米以上,可谓是固若金汤。一座土围城,虽历经百年而巍然不倒,无疑是令人欣喜的。它是客家人最安全的精神家园,也诠释了大型生土夯筑建筑的艺术成就,配得上“普遍而杰出的价值”之评价,是客家乡村最明显的文化符号。
在涠洲岛,当地客家人用以盖房子的材料缺乏,他们便因地制宜,开采珊瑚石来盖房子,那也是一种壮举。
现在,北海客家留下来的土围城,最出名的还有几座,如曲木土围城、樟木山土围城、陈氏宗祠、社边坡石城等。
7
北海客家人在廉州府定居后,形成了长期稳定状态,极少有再向他方迁移的现象。即使有少数再度迁移,一也不超出廉州府辖区。
1949年后,因支持国家建设而出现的“水库移民”现象,是一种新的移民。
北海客家的“水库移民”,出现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那时,正值兴建合浦水库,为了国家需要,拟将“水浸区”的移民迁出。北海客家的“水库移民”响应号召,不惜牺牲,先后有6万人被迁移,安置到合浦县其他13个乡镇。北海客家“水库移民”的二次迁移,不但诠释了一种奉献精神,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人口文化结构。
在修建了六湖水库之后,客家人又贡献祖辈开发的田园,让出一条六十公里长的湖海运河从六湖水库引出,直达北海。现在,这条运河沿线已成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观光景区。
北海现存的最大水利工程之一——璋嘉隧道,也是客家人牺牲自我而凿成的,还有两条超过30公里长的东西灌渠道,沿着大廉山脚穿行,灌溉大廉垌和白沙镇部分农田,客家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
现在的北海市区,不再是单一的白话流行,还有普通话、廉州话和客家话。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在北海,如果你说普通话,那我们的关系就仅仅停留在同为北海打工者这一层面之上;如果你能说出白话,恭喜,你就可以纵横整个北海城区了;如果你说的是客家话,那就不好意思了,“靓仔,拳被海,鱼最握手(兄弟,全北海你最厉害)”。客家人的足迹,遍及北海市。
由此可知,客家人不再固守在村庄,已经出门在外打拼了,实现了又一次的“移民”。当然,这样的“移民”不是被动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尤其是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步伐而主动开展的。
现在,北海市区、合浦县城,都有客家人定居,他们从最底层的泥水工、踩三轮车、摆菜摊、搬运工、售货员等行业做起,慢慢便买了套间,接来家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一些人还买了地皮,盖起了单门独户的房子,延续着客家人敢为天下先的劲头。
在北海的大街上、商场里、市场各大摊点,还有那些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有不少客家人在经商。他们已经成为北海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北海客家人,具有精明、勤奋和坚韧的性格特征。在商业领域,他们也极具天赋,善于经营小生意而发家。他们通过客家话这个纽带相互连接,在相互扶持中得以繁荣。直到今天,客家人这个群体仍然是比较精明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