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家装修补装修案例百年老宅要修缮淡水路
住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却要每天和邻居抢公用厨房的地盘,甚至拎着木马桶去倒粪站,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让人很憋屈?在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淡水路214弄丰裕里和隔壁266弄小区,有一部分居民却还过着这样的生活。
丰裕里是旧里,266弄是新里,但两个小区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龄将近百年。久经风霜的老建筑需要修缮,老百姓的生活也要改善。这个秋天,一些变化正在这两个小区悄然发生。
百年丰裕里正在改造
因为住过丁玲、胡也频等名人,丰裕里成了淡水路上颇有名气的小区。旁边的266弄虽然名声不及它响亮,论年龄却是它的同辈。今天,周到君来到淡水路上,发现这两个小区的颜值都还不错。丰裕里的红色砖墙很是复古,266弄建筑的黄色外墙则显得明朗。
朝着淡水路的这一片墙面,风格却有所不同。有的墙面上隐约可见一颗颗不同颜色的小石子,但整体又非常平整、细腻。还有的墙上,灰色的水泥密集地向外绽开,像是在湖面上打水漂掀起的水花。周到君暗自诧异:这些墙不像是经历过一百年的风霜啊?看到有工人正往墙上弄东西,周到君上前询问,得知他们是在对墙进行整修。
工人用特殊工艺处理沿街外墙
他们介绍说,有小石子的墙面使用了一种叫做“水刷石”的老工艺,先用石子和水泥混合抹上墙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再用水冲刷,这才形成了细腻又有颗粒感的墙面。向外绽开的墙纹是用水泥拉毛的工艺一点点拉出来的。之所以使用这种费时费力的繁复工艺,是为了修旧如旧,让老建筑看起来更有历史韵味。
走到丰裕里门口,周到君发现,小区正在施工,并且有些地方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弄口的“丰裕里”名牌看起来是原物,但显然经过了重新描绘,黑色楷体字在白底映衬下更为鲜明。黑色大铁门上包着塑料纸,显然是新装的。丰裕里和隔壁266弄用的是同款铁门。
丰裕里门头的字是重新描绘过的
沿着弄堂朝里走,周到君察觉到,左右两侧的红砖墙有点不一样。右手边的砖墙有些风化、破损,左手边的颜色看上去却比较新。一位工人正在修补右手边的砖墙,解释说:“左边的是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修补好的。”
靠近弄口的47号,一位工人正帮助屋主把旧木门卸下来,装上崭新的深红色防盗门。隔壁人家的大门敞开,新装修好的公共厨房正在晾晒。周到君向现场的黄浦区房管局住宅修缮工程管理人员打听,得知这段时间里,丰裕里和隔壁小区都在进行修缮更新,对居民住宅的老旧屋顶、承重构件、外墙进行翻新整修,为部分住户装修公用厨房,给个别没有卫生设施、但提出需求的居民家中安装马桶。
47号在装门,隔壁新装修的厨房在晾晒
新装修的公用厨房条件怎么样?走进门,一眼看见三个新水斗沿墙一字儿排开,且各配一个水龙头。厨房四周,是米白色的复合板材吊柜和铺着大理石台面的橱柜。台面上散布着几个银晃晃的煤气灶头。屋顶有防火喷淋装置,看起来条件很不错。
装修一新的公用厨房
看过了装修好的新厨房,再来对比一下没装修前的样子。在淡水路266弄的第二排房屋底楼,70岁的陈阿姨窝在昏暗的公用厨房里洗菜。虽然还没到饭点,厨房里只有她一个人,却还是显得逼仄。厨房里能堆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旧家具和杂物,转个身都很拥挤。墙上、管道上覆着黄渣渣的陈年油腻。唯一的一个水斗上方,竟然装了五个大小不一的水龙头,通过五根管道接在五个不同的水表上,有的还缠了铅丝。陈阿姨说,那是邻居害怕有人偷水。
266弄还没装修过的公用厨房
陈阿姨说:“从我老公的爷爷开始,我们家五代人都住在这里。如今孙辈都长大了,我还过着几十年前刚嫁过来时的生活。”让她兴奋的是,这个破旧的公用厨房也快改造了。“我老公担心施工太久、烧饭不方便,但工人告诉我,如果一切顺利,两个星期就能搞定。”她还说:“这次修缮改造的机会难得,街道也做了很多说服、协调、调解工作,我很感谢他们。”
厨房翻不翻新,大有差别,那些新装了抽水马桶的人家又是什么样子呢?住在216号2楼的李阿姨说:“就和我们家差不多。”跟着李阿姨来到她家,走进她唯一的房间,感觉地方虽小,却五脏俱全。床、柜子、大橱应有尽有,一个抽水马桶安装在卧室一角,可用转角帘与房间隔开。李阿姨说:“这个马桶是我家独用的。那些新装抽水马桶的人家也和我们一样见缝插针,装在角落里。”
李阿姨家一角是抽水马桶
红色的消火栓是新的,新的监控探头也装起来了。永业集团卢湾公房公司副总经理陆忠明说,接下来,弄堂里的地面要重新修整,蜘蛛网般的架空通信线也将被埋入地下,让居民能在弄堂里看到完整的天空。与此同时,淮海中路街道也在对小区进行一些微更新改造,持续到今年年底。
(图文:周到上海 编辑:黄骞文)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每日幸运大转盘,抢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