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起名男孩起名大全麻子畲的岁月记忆
    
    以著名作家陆地土改题材小说《美丽的南方》为灵感来源的“美丽南方”特色农业田园景区,已经成为邕江北岸热闹的旅游点。然而,查阅当年在南宁地区展开的那段土地改革运动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当年广西土改工作团的团部驻地并不在江北,而是在江南一个叫麻子畲的村子里。
    在流经南宁城区的邕江上,如今已经架起10余座桥梁,江北、江南往来十分方便。然而,在距南宁城区20公里的老口江段,两岸往来依然必须倚仗渡船。
    夏日的老口渡,宁静而慵懒。好不容易凑够一船人,船尾马达才轰鸣起来。船到江心时,遥望前方雾气蒙蒙的江面,我的思绪突然飞回到68年前——那一群身负土改重任的文化人,应该也是像我一样乘渡船由老口前往对岸的麻子畲吧?只是,当年的他们重任在肩,心情一定不会像我这样悠闲。
    踏上南岸,透过坡地间的香蕉林观赏村民临江而建的新楼房,高大气派的楼体,洋气的装修风格,看上去很有点现代别墅的味道。进到村里,类似的高大楼房竟然一栋连着一栋。麻子畲人的富裕程度,超出我的预料。
    这座临江而立的村子,何以会起了“麻子畲”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在谋求幸福生活的漫漫行程中,麻子畲人又经历了怎样一番历程?
    村口老榕树下,遇到一位覃姓老人,交谈中得知:麻子畲建村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早年,移居于此的覃姓人家以种植芝麻为主业,“麻子畲”的名称由此而来。
    新中国成立前夕,麻子畲人的主业转为烧制砖瓦。兴盛时,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砖窑。后来,政府加大整治环境污染力度,一座座砖窑相继熄火。如今,以果蔬种植为主的麻子畲,又凭借保存较为完好的10多栋清代老宅院,以及这些老宅院与土改工作团结下的因缘,成为南宁市“民俗民居示范村”,并纳入“美丽南方”特色农业田园景区范围。
    透过绿树浓荫,只见几座青砖老宅院静静卧在坪地上。宅院前的标示牌告诉我,这便是当年广西土改工作团第二团的团部驻地。
    老宅院始建于清光绪晚年,有的两进一座,有的一进一座,整体风格素雅简洁,不尚雕饰。其中,最能体现南方古民居特征的是分为两层的墙体。外墙以青砖砌筑,既坚固结实又美观气派。内墙为厚实泥砖,有的还抹上一层白灰浆。这样的厚实墙体,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在当地,人们还为它起了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包金”。
    一间间“包金”房屋的门口,挂上了当年居住于此的土改工作队员的名字。一个个名字看过去,不由得惊叹当年广西土改工作团阵容的强大!
    田汉,著名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安娥,田汉夫人,著名剧作家、词作家、诗人、记者、翻译家。
    吴景超,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闻一多、罗隆基同称“清华三才子”。
    胡绳,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曾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唐明照,著名外交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艾青,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画家、诗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谢芳春,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共广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陆地,著名壮族作家,曾任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文联主席。
    阳太阳,著名画家,曾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广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西政协副主席,“漓江画派”旗手和领军人物。
    ……
    这么多“有来头”的人物集中在一座小小的村子里,当时的麻子畲人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他们眼里,这些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人衣着简朴,行为举止没有半点大人物的气派。
    爆发于新中国成立初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猛烈冲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套在贫困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翻天覆地的土改,使亿万贫困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由此迸发出强烈的革命热情和生产干劲。
    土改工作团的队员们,正是这场轰轰烈烈运动在基层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从1952年春季拍摄于老口圩的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广西土改工作团队员们的风采。照片背景应该是一场土改动员大会的主席台,艾青、李可染、阳太阳、陆地等人立于毛泽东主席画像前,画像两旁悬挂着动员穷苦村民积极参加土改的标语:雇贫中农团结起来,彻底消灭地主阶级。
    在麻子畲老人们的记忆里,这些前来改变他们命运的工作队员在半年多时间里终日奔波忙碌,或走村串坡调查实情,或家访、开会鼓动村民们大胆站起来,获得自己应得的权力和土地。
    夜深时分,昏黄的马灯下,常常能见到工作队员们抄抄写写的身影……
    老作家陈肖人是陆地的挚友。2010年,陈肖人追寻陆地足迹来到麻子畲时,曾与村民覃秀娇相遇,了解到土改年间发生在覃家的一件趣事——
    当年,田汉、安娥夫妇双双进村,房东就是覃家。覃秀娇当时才10岁,长得聪明伶俐,很快就和田汉、安娥相处得亲密无间。安娥没有女儿,临走时曾提出想把可爱的覃秀娇认作干女儿,带去北京一起生活。
    当时的覃家,有6个男孩,却只得覃秀娇一个独女。考虑再三,终于舍不得让女儿离家远行。
    陈肖人笑问已经年逾古稀的覃秀娇:“你当年没去成北京,后悔吗?”
    覃秀娇笑道:“后悔死了!要不,我早就是大学生了。”
    在麻子畲寻幽探旧的陈肖人,一面叹息田汉、艾青这些张口成诗的大文人在麻子畲工作半年有余,却没有留下一首相关的诗作;一面又庆幸挚友陆地不负众望,在1960年以土改工作为素材,创作出了首部反映南方土改生活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
    《美丽的南方》究竟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这部反映暴风骤雨式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何以会取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
    在改革开放年间小说得以再版时,陆地曾经详细地介绍了这部小说诞生的“因果来历”:
    当时的邕宁十三区政府设于老口圩,管辖江西、乔板、永安、和安、灵湾、托洲、滩头、忠良、三乐、庙背、杨村、滕村和那扼岭等乡镇村屯。二分团团部驻扎在老口圩对河岸边一座名叫麻子畲的小村庄。村上有间小学校,一个篮球场,校舍和球场空地便于召开大小集会。
    在将近五个月的土改运动中,我与北京来的工作队员朝夕相处,从陌生疏远逐渐变得熟悉亲近。尤其是清华、燕京两所大学的学生……他们风华正茂、个性鲜明、思维敏锐、视角开阔、语言生动,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燕京大三女生薛传钊临回京告别时刻,依依不舍地感慨:“真舍不得离开这块美丽的地方啊!”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句由衷之言,竟应和了先前也曾让我激动感慨的艾青家书里的那句诗:“不必给我寄寒衣,此地温暖无冬季!”不同凡响的两声衷曲深刻地触及着我的灵魂,最终竟是点亮我事后要写《美丽的南方》的灵感之灯!
    如今,以陆地小说为灵感来源的“美丽南方”特色农业田园景区,已然在邕江北岸忠良村一带大展风采,成为南宁乡村旅游的热点景区。
    作为土改工作团团部驻地的麻子畲,也列入“美丽南方”景区范围,以历史底蕴深厚而独具风韵。
    虽然,和邕江北岸游客如织的忠良村相比,一江之隔的麻子畲显得相当宁静,甚至有些寂寥。但是,正因为这宁静、寂寥的氛围,才让来访者得以平心静气地追寻一段段早已随邕江之水逝去的悠远岁月,并在追寻中细细咀嚼陆地关于“美丽南方”现实意义所抒发的感言——
    今天这样崭新的天地,是从昨天那样的废墟开创出来的。
来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08/14/589376.html?_s=159738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