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怎么养花好看等待一场像样的春雨它来了
#春日生活打卡季#
都说春雨贵如油,确实不假。春天比较干旱,雨很少,即使下雨,也是星星点点的多,对于小院儿里的植物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不能痛痛快快解渴。
就说这块地被吧,好几年了,依然光秃秃的。换过很多种地被植物,像死不了、佛甲草、欧石竹、芝樱,这些都试过了,状态都不好,不是这些地被植物不好,主要是这个地方是个斜坡,存不住水,每天用自来水喷洒一遍,风吹日晒的,没多久就干透了。直到现在,还是这种惨兮兮的样子。
倒是那两棵不请自来的小野菊拔掉了还会长出来,但是它的身高根本不适合做地被植物。
这是前年那一大丛西伯利亚鸢尾,去年春天分株了,分出去的一棵大的居然没成活,这棵小的表现也一般,去年都没能开花。都是鸢尾耐荫,也种过快20年了,对比过不同位置的生长状态,鸢尾虽然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下能开花,但是植株羸弱,花朵纤瘦,花量也比全日照环境下要少。
现在考虑是不是给它搬个家,给它一束明媚灿烂的阳光,让它吃饱喝足,让它尽情地绽放流光溢彩。
说起皮实的地被,那非芝樱莫属。它耐寒性非常好,北京室外越冬毫无压力,虽然也有枝条在冬季干枯,基本上都是大风吹干的。
耐热性更不必说,即使炎炎夏日气温高达40℃,芝樱一样不干、不枯、不打蔫儿。
耐旱能力也很强,种在斜坡上的植物大部分表现都很差,只有芝樱表现突出。看看它的针状叶片,也便能推断出它有多耐旱。
前面地势低的位置种的欧石竹还斑斑驳驳,芝樱却铺的满满当当,不断侵蚀小路和周边植物的领地。
也许是后垫起来的院子,保水性本就不好,浇一点水都渗透到深层了,地表植物一直是缺水状态。
就连比较耐旱的牡丹、铁线莲,春季阳光充足的时候也必须每天浇水,否则它们都齐齐地打蔫儿。
虽然每年只住8个月,水费都要用到第二阶梯,平时都不敢尽情浇水。
而且自来水浇花也不太好,远远比不上雨水,一场透雨,才是解决小院儿植物饥渴的根本。
昨天傍晚,正在院子里清理紫花地丁,豆大的雨点就稀稀落落地砸下来了,我带了一顶大大的宽边遮阳帽,没急着回屋,坚持了一会儿,把最后的几棵紫花地丁拔完。
这时,雨点儿也变更密集起来,赶忙跑进房门。
在院子里忙活了半天,有些口渴,于是泡一杯绿茶,坐在飘窗前赏花、看雨,听雨打万物的声音。
看着窗外的两棵牡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即使看一眼叶片,也能分辨出来,不比看花色、花型。
左边的这棵是大胡红,虽然这棵没有开花,但是它的叶片宽宽像“熊掌”;而右边的那棵看着黄色花朵的牡丹是海黄,它的叶片细细尖尖,像“鸡爪”。
昨天收拾台阶下的区域,竹子那片经常浇水,竹笋也密集地扎堆儿出在一起,挖开旁边的土壤才明白它为什么不向周边繁殖,原来周边的土壤干得硬邦邦的,没有水分,竹鞭都嫌弃,不肯向那里伸展。
植物也有灵性,都向往着一片沃土。竹子也在努力寻找一方水土肥美之地,在那里发出新笋,安家落户。
准备把这棵花叶蔓长春安置在台阶下面,花叶蔓长春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健康成长。
这棵酋长已经疯狂绽放,再不看就得等下一年了,另外几棵也快开了。
鸢尾也是光照好的先开,背阴处的开得最晚。
前天拍的岛锦的照片,拍得太多了,都没能全部发出去,趁着下雨,翻翻手机相册,也弥补一下牡丹花期短,来不及细细欣赏的缺憾。
岛锦是少有的复色牡丹品种,这两朵花的颜色差别很大,左侧的是复色,右侧的就是纯红色。
牡丹花王开得大气、高贵,果然是花开时节东京城。
不过牡丹花王植株不够强劲,被强势生长的岛锦和肉芙蓉挤成了肉饼,过了秋天考虑给它搬家了。
德国鸢尾酋长高高大大的,准备花后分几棵到台阶下,看花看叶都不错。酋长的叶片泛蓝,也属于少有的蓝色植物。
海黄花瓣儿层次不多,感觉没有那么华贵,但是它更飘逸洒脱,身为稀有的黄色牡丹品种,在牡丹中也是比较独特的存在。
雨如期而至,而且是一场像样的透雨,可谓是及时雨。
且看小院儿里吃饱喝足的花花草草的后续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