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工程钻机

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发表于:2023-11-16 10:48:53 来源:翔达资讯

论 “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逆针灸”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力的激发与调动的特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下面笔者就“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特点和研究现状及在未来医学中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治未病”与“逆针灸”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脏腑的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因此,“治未病”应包含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等涵义。它的最终目的应是防病防变保健延年。

“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即“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机体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或保健延年的传统方法。“逆针灸”因具有注重机体自身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特色在众多防病保健方法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防病保健手段,至今还以其独特的功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应用“逆针灸”的手段来“治未病”是针灸学中重要内容。它是依据疾病预防原则而设立的具体针灸方法。《内经》的正气学说对其影响深刻。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总称。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中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均强调了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灵枢?百病始生篇》更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可见邪不能独伤人,必须当机体处在正气不足时才会百病始生。一般认为机体自身具有调衡阴阳的能力,只有当这种自身调节无法恢复阴阳平衡状态,机体才会进入阴阳失调的病理阶段,并产生各种病证。这种自身固有的调衡阴阳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保持机体正气充盛,是中医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也是防病保健的内在依据。扶正的中医含义是指扶助正气,活跃气机,提高免疫力,协调物质的代谢,增强抗病能力。“逆针灸”正是一种扶助机体的正气的有效方法。适时适宜地应用针灸方法可使机体本身的抗病与调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可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内在的调衡阴阳的潜力。

美国物理六大名校

斯坦福大学留学费用

美国留学留学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