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古代有没有牙刷
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古代有没有牙刷?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诸多发明至今都被广泛的运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不仅仅只有四大发明,牙刷的发明比西方早800多年,看一支牙刷的进化史 。
牙齿不仅能咀嚼食物、帮助发音,而且对面容美观有很大影响。从生命诞生之际,牙齿便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科技给牙齿以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保障人们更好的生存质量。那么在古代,是如何理牙呢?
《诗经·卫风·硕人》是一首描写齐国女子庄姜出嫁的诗,第八句“齿如瓠犀”说庄姜的牙齿像葫芦籽一样白洁细密。如果没有基本的牙齿养护手段,庄姜不可能在出嫁年龄还能保持一口健康白洁的牙齿。
虽然中医对牙科分类较晚,但古人一早就发现,不对牙齿进行必要的保养,必然会出现各种症状的牙科疾病。
除了医术中有记载之外,我们在象形文字中也能寻得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龃龉”一词的意思是意见不一,相互抵触,本意指的却是牙齿参差不齐。上下齿咬合不齐者被称为龊,排列不齐者被称为龇,不平整者被称为龋,均视之为病态。类似的字和词有不少,可见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牙齿和口腔健康了。
但像现代人一样刷牙却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周朝礼仪认为刷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最初的牙齿清洁方式是漱口法。《史记·仓公传》记载说“食而不漱”是造成龋齿的直接原因,饭后漱口成为当时人们每餐之后必备的功课,漱口水的材料是现在常见的盐水。聪明的古人在食盐的过程中发现盐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易溶于水的盐粒成为漱口水的首选。《礼记》中有:“鸡初鸣,咸盥嗽”,的记载,说明那时候的人已经将盐水漱口作为牙齿保健的生活习惯。
唐朝之后的辽国也发掘出了牙刷。
公元1953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赤峰大营子发掘了辽国附马卫国王墓,从陪葬品中发现两把骨制刷柄。根据考古报告的描述,骨柄长约19.50厘米,一端有8个穿透的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迹,植毛面的孔径略大于背面的孔径,骨柄呈长条状,植毛部则为扁平长方体,“制法极似现代的标准牙刷”。
与大辽同时代的宋朝,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的宋朝有牙刷,答案当然不言而喻。
首先,牙刷走进千家万户。到了宋朝,在大都市中,牙刷已经作为日用品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其次,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和经营牙刷的店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诸色杂货”记载有:铙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减装、墨洗、漱盂子、冠梳、领抹、针线等等,还提到“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等专门销售牙刷的店铺。由此可见,到南宋的时候,牙刷已经成为了很常见的生活用品。
再次,从牙刷的形制看,宋朝时期的牙刷出现了“明穿”与“暗穿”两种植毛法。明穿法是指植毛孔洞穿,正面孔径略大,背面孔径略小并有凹槽,毛发植入小孔后在凹槽处用金属丝加固。暗穿法则是植毛孔只钻一半深,孔与孔之间有小洞相通,利用两个植毛孔固定毛发,植毛的技术难度显然更大,但牙刷背面是光滑的,显得更为美观。可见,当时牙刷的技术已经很先进。
更为关键的是,宋朝人刷牙不但用上了牙刷,而且还有牙膏。在北宋末年的《香谱》中,收录了十几个揩齿药配方,其中提到的配料包括沉香、檀香、龙脑香、麝香、青盐等,最后还需以熟蜜调成糊。可见其同样有清新口气的作用,且制作讲究之极。
最后,宋代牙刷也是有考古学证据。2007年,河南杞县发现一处宋代灰坑,从里面发掘出一些骨制品(半成品)、古铜钱,其中有三件骨质刷柄残品,较完整的一支刷柄残品长为7.90厘米,宽1.14厘米,厚约0.40厘米,一端有48个植毛孔。经过专家研究得出结论:这就是宋代的牙刷,虽然是残品,但至少有考古学证据。
那么,宋代牙刷价格如何?目前没有文献记载,但是从成书于元朝的《朴通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物价信息。宋朝的牙刷跟当时一支蜡烛的价格差不多,不算特别贵,一般市民也买得起。
所以说,宋朝牙刷应该是很普及的。
宋之后,牙刷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牙刷、牙膏虽然是小发明,但每日刷牙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今更是人人都要用。
而相比较西方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1770年(清乾隆年间)英国人威廉·阿迪斯在监狱里发明的。
英国皮匠威廉·阿迪斯不知犯了什么罪,被抓进了监狱。在监狱中的他不甘寂寞,整天胡思乱想。有一天,他突然有一个想法:他把骨头磨成一根细棒,在上面钻些小孔,然后将猪鬃一束束地插进小孔,并将它们修剪整齐,于是就这样世界上的第一把牙刷在监狱里诞生了。
我国历史上的牙刷相比较要早800多年,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