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有哪些功绩为何他的历史评价颇高呢
刘秀有哪些功绩?为何他的历史评价颇高呢?
说起刘秀,大家可能会有所不知,他作为一个皇帝,名气远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得高,但是他却是史学家公认的最优秀的皇帝。
当我们喜欢做某个工作或某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常用“乐此不疲”这个成语来形容对其热爱的程度,意即乐于做某些事或以某些事物为乐,竟然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这一词其实来源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用心勤政的事情。
东汉王朝建立之后,光武帝刘秀让打天下的武将下马去享福,换上文官治理天下,于是国家渐趋安定,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富足起来,但光武帝刘秀本人仍能不骄不躁,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史载他每天很早就带领大臣们上朝,太阳西斜时才散朝,然后还经常留下一些大臣议论政事,往往会谈到半夜。太子见他太辛苦了,便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成语“乐此不疲”即源于此处。
刘秀乐于治国,勤于政事并不只是一天两天那样做,而是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历史记载他是伏在处理公务的文案前去世的,死前正在处理国家政事文件,可以说是真正的以身殉职。
《后汉书》作者范晔论刘秀曰:“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这些对刘秀的赞誉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造成天下大乱,刘秀在二十八岁时起兵,即便在历经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劫难之后,他仍在31岁时便当上了皇帝,只用三年时间便以一个穷小子的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且他凭的全是自己的能力,他用自己超凡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领导指挥才能,扭转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不但使天下重新安定,而且很短时间内便使天下归心,开创了“光武中兴”这一社会大治、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从刘秀的自身素质上分析,他的成功,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有着很好的品性和心态。他9岁丧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长大的。在家乡时,他操持家业,从事农业生产。史称他“乐施爱人,勤于稼穑”。由于“长于民间,颇达情伪”,深知百姓稼穑的艰难和民情的好恶,所以他掌权后勤于政事,为政宽简,大力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大汉王朝得以中兴,其功绩彪炳千秋。
不说其它,单是他能对工作用心到这种程度,已不是光靠毅力所能达到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喜欢和责任心。身为一代开国帝王,刘秀能做到这些,的确非常难能可贵。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政事对他而言就是他的工作,他也乐于做治理国家的事情,并且为此而不知道疲倦。具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精神,能治理不好国家吗?反观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却大都是一些不喜欢处理政事,只注重个人感官享受的人,他们的作为可以说与光武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光武帝能很快地将国家治理好,这与他的工作心态有很大关系,我们也许做不到像刘秀那样勤奋,但我们要想做一番事业,也需要有他“乐此不疲”那样的心态和精神。
- 上一篇:东汉袁家如何一步步走到皇权面前又如何丧失
- 下一篇: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