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任命严畯为都督为什么会被拒绝了呢
孙权任命严畯为都督,为什么会被拒绝了呢?
周瑜、鲁肃在位期间,孙权虽身居东吴之主的位置,实际却始终听从两者的谋略和主张而无法独揽天下,他想要在鲁肃去世之后拥有直属于自己调配的军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孙权先任命文官严畯为都督,严畯誓死不从后重又任命吕蒙。
当孙权继任孙策之位时,周瑜已是战功赫赫,国家大事基本都经由他来操办,他在去世前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自然也会对这位谋略家敬重有加。鲁肃去世时曾向孙权推荐了吕蒙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吕蒙战绩显著,所以这一方案也是众望所归的。但孙权却下令让不谙军事的文官严畯来继任都督一职,对于这一决定,无论是百官众臣还是吕蒙都始料未及,甚至严畯本人都是无法接受的。严畯深知自己无法胜任都督的职位,便一再向孙权哭诉请求辞去该职务,于是孙权重又下令任命吕蒙为东吴都督。
背景:东吴的权威所向
严畯:淳厚老实的文人书生
孙权既然想要独断天下,像严畯这样没有心眼、没有企图的文人自然深得他心。严畯从不贪财,所受的赏赐与俸禄等财物都分给亲朋好友,他虽不谙军事,却颇有才学,且性格敦厚朴实,也有着较好的名声。严畯精通诗书,著有《孝经传》《潮水论》等,却被张昭说是个书呆子:那次孙权让他读一段所学的文章,他便读出“仲尼居”,该文出于《孝经》,其中将“事君”置于了中间的过渡地位,张昭随即念了一段“君子之事上”以明为臣之道。这既说明严畯淳厚老实的个性,也说明他对孙权的确构不成地位上的威胁,反而更能受到孙权这种爱权之主的重用,或成为压制卓越之才的跳板。
京剧中孙权属于“净行”,脸谱以水白为主,其实暗指了他某种程度上“奸诈”的属性。他之所以任命严畯为都督,正是因为他清楚,像严畯这样质朴真诚的一介书生是不会接受这种不适合自己的职位安排的。不出所料,严畯在得知自己继任都督之位时,深知自己并没有带兵的才能,故不仅没有像身边的人那样兴奋,甚至一再向孙权哭诉请求辞去职位,众人也都赞赏他“能以实让”。而孙权本意也只是想借此打压吕蒙一番,此目的已经达成,便同意了严畯的请求,重新任命吕蒙为都督。之后吕蒙也屡屡为孙权立功,言行中都表明他已领会了孙权的意思并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所以严畯在这方面也算间接成全了孙权独揽天下的大业。孙权称帝后,严畯被任命为卫尉,后又担任尚书令。
由此看来,孙权之所以会在鲁肃去世后任命严畯接替都督一职而非吕蒙,并非其不看好吕蒙的才能,反之,他对吕蒙卓越的才能和谋略深切赞赏,才会因此而压制他。虽然吕蒙最后仍然继任了都督之位,但在当时的局势以及孙权独断天下的渴望之下,严畯这样认真执行命令、质朴又没有心眼的文人自然是最让他放心的官员。而用这种方式任人的关键在于,孙权既要摸清严畯的性格,确保他会主动辞去职位,又需要保证吕蒙能理解他在自己身边的定位并仍能忠诚地为他效力。不得不说,孙权确实是既善于用人又能审时度势的一代英雄。结束了周瑜与鲁肃的时代,在吕蒙的辅佐之下,孙权终于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孙权时代”,也难怪辛弃疾称:“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