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适销对路

在卢氏养什么狗好养卢氏这个村以前把猪抬出

发表于:2024-11-14 17:05:48 来源:翔达资讯

河南有个“小西藏”卢氏县。因藏于深山而不为人所知。而大山的更深处,往往就藏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传统村落,恍若隔世的桃花源。

2018年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上榜了,就是卢氏县文峪乡的大桑沟村。

大桑沟村并没有因为被挂上中国传统村落的金字招牌而更美,她依然静卧于属于自己的大山窝里,与山外相连的一条公路挂在峭壁上,与之相连的也仅仅是一条省级公路,在峡谷中穿行,追着那一线天,直到更加宽阔的地方。

其实,大桑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因为一张图片红火过一阵子,十来个乡亲用木头扎成的担架抬着一头肥硕的大猪出山销售。因为山路陡峭,“养尊处优”的二师兄不敢独自下山,养了一年的乡亲们只能把它抬着出山卖掉。

资料图片

这一张照片,让大桑沟尴尬地让世人知道了他的蔽塞。却也真切道出了大桑沟人的无奈和心酸。

大桑沟不是有意隐藏自己,从卢氏通往栾川的高山峡谷之中,有一条只有一线通天的峡谷,大石河。在峡谷的最窄处,有一道毫不出眼的峭壁陡崖,当地人称之为“石幢”。

正常情况下,石幢之上都是山峰或者陡梁。而这个石幢有一条窄窄的缝隙,一条窄窄的瀑布从天而下,跌落在草丛中。如遇天旱,瀑布无声无息地消失,只留下暗褐色的渗水的痕迹。没有人怀疑上边会有什么奇异的存在。

恰恰就在这石幢之上,隐藏着一条平缓的山沟,大桑沟,没有什么记载说明其名字的由来,只知道这条山沟里人住着许多人,很少到沟外边来走一走。

不是他们不想出来,是他们出不来!

山里人家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讲究自给自足式的生活方式,狗猫看家、养鸡下蛋,养牛耕田。羊和猪除了攒粪,也可以当存钱罐使用,把羊赶到山上,把猪圈在圈里剩水剩饭饲养。日积月累,一年下来,就是一头大肥猪,卖掉是可以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年。

猪好喂,难就难在到山外卖。都是小农人家,消耗不了这么多的猪肉,所以,邻居们都相互帮忙,用绳子绑一个简易担架,十多人合伙轮流从石缝里开凿出来的小路上艰难地抬下山卖掉。

这样的生活,谁也说不清大桑沟人生活了多少辈、多少年,人们都习惯了如此,习惯了抬猪下山,成为每年互相帮忙的典范在村里延续下来。

当我去的时候,一条公路已经高高挂在峭壁上,蓝色护栏蜿蜒曲折,从山脚下一直护送到山顶,从山下看不到山顶,从山顶也看不到山下。

来到沟底,我试图顺着水流的方向,逆着石缝寻找上山的道路。虽然有好看的或高或低的瀑布,因为水小的缘故,并没有轰然作响的气势和声浪,依然是哗啦啦得不疾不徐地流淌着。不知道哪个年代修的一个窄窄的水槽,把水流汇聚在一起,不知道又流向了何方。

水的尽头,是草丛,草丛的深处是乱石,乱石的尽头也是目光的尽头。尽头是悬崖,不见水的来路,更没有人的去路。

开山修路大大小小的碎石从山上倾泻而下。大大小小的石头上,似乎有人攀援而上的印记。根据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经历,目测一下,感觉还是有攀爬的可能。

幸亏没有带相机,随手拿着手机,装在衣服兜里又唯恐在攀爬的时候跌落。经验告诉我,山坡上的石头越大,越稳固,碎小的石头反而更容易使人滑倒。

手脚并用,挑着大石向上攀爬,随着碎石从自己的脚下不断滑落,终于,爬上了近百米的一段碎石堆,回头看看刚才爬上来的地方,已看不到水的影子,也听不到水的声音,脚下的公路已经是挂在高高的山腰之上。

站着喘气的功夫,从山下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声音就在很近的脚下,好大一会儿才有一辆摩托车轰着大大的油门呼啸着经过我的身边,骑摩托车的看了我一眼,没做丝毫停顿,继续向上跑去。

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听到骑摩托车的男子还哼着小曲。而摩托车的后边帮着一个小包,该是大桑沟里的乡亲到山外赶集回来吧!

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山沟里,能够骑着摩托车进出山门,已经是祖祖辈辈抬猪下山的乡亲们满足的生活方式了。

绕过一个湾。一辆面包车缓缓停了下来,我还以为是熟人和我打招呼呢!

开车的是一个年轻人,副驾驶的位置上坐着一位女子,隐约中听出了他们的谈话内容。女子坐在车上感到山高路险的恐惧,要下车步行。开车的男子安慰女子,不让其下车。然后,男子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向山下开去。

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用手机拍几张刚才汽车下山的路径。但等了好久,看不到那辆面包车。我就估摸着,开车的一定是个新手,在这样的路上也不敢放肆,开得太慢。

当镜头中出现一个人影的时候,面包车才十分缓慢地跟在行人的后边,看来,对道路的恐惧还是让女子坚持下车步行,男人也只是更加小心得开车跟在后边。

我都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是赞美山路的险峻,还是埋怨道路的崎岖。作为喜欢行走山区的我来说,这是我镜头下的风景。对于大桑沟的乡亲们来说,有这样的一条路,他们已经十分知足了,所以,才会哼着小曲骑着摩托车上山。而对于陌生的开车人来说,这样的道路又是如此险峻、崎岖,勉为其难。

这道山是残酷的,把大桑沟的乡亲们与世几近隔绝。同时,也正因为这道山,紧紧地大桑沟的乡亲们护在自己身后,让他们享受桃花源般自得其乐的农耕生活,保持着最为传统的民居村落、最为淳朴的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村落”的金字招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朝打开山门,大山深处的桃花源,一定会惊艳无数的游人。

顺着公路一路盘旋而下,到了沟底,天色竟然暗了下来,扭回头,回望上山的路,却发现山顶上却是一片金灿灿的夕阳。

下次来,已经要进大桑沟村子里,好好走一走,欣赏这一处桃花源般封闭而古老的传统村落。

来源:全域乡村

艺术评鉴官网

黄河黄土黄种人官网

医药卫生版面费

财经界杂志社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杂志

活力电话

工程技术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