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SMT贴片

诗经蔺起名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诗经里的红蓼

发表于:2025-10-21 09:49:19 来源:翔达资讯

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诗意之花——游龙

每一种植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

《国风·郑风》

《山有扶苏》

龙之春,草木苏,万物欣欣向荣,蛟龙般神韵的诗经植物“游龙”跃然成为《枫林植物》开篇。

“游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中,这里的“游龙”正是被誉为《诗经》植物中如蛟龙般神韵的红蓼。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五·荭草》中引述陈藏器的注释:“天蓼即水葒,一名游龙,一名大蓼。”郑玄笺、孔颖达疏也在《诗·郑风·山有扶苏》中作另一种解释:游,谓枝叶放纵;龙,草名。

红蓼,又名荭草、水荭,属于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干高大挺拔,犹如龙的身躯在水面上舞动,花朵艳丽多姿。其叶形多样,宽卵形、宽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花紧密微下垂,宛如龙鳞般闪耀。在6-9月的花期,8-10月的果期中,红蓼以其绚烂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装点着大地。

红蓼的美丽不仅在于其形态,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红蓼被赋予了吉祥、力量和独立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文化中的一种符号。在《诗经》中,红蓼被用来比喻女性的美貌和气质。《山有扶苏》中,“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里生动地描绘了一副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丛生红蓼的自然美景,以此起兴来述说美貌和气质的女子满怀期待来约会。不曾想没见到子充这样的美男子,却偏偏遇见狡狯轻狂的少年,心中生起的那种巨大落差感和失望。

#唐诗里的植物#

生长在水边的红蓼,在我国各地,除了西藏之外,都能见到红蓼的踪影。如今,两千年后的红蓼依然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在公园、庭院和花坛中,它以其美丽的花朵和优雅的身姿为环境增添一份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尤其它那自由、散漫羁绊的生长方式彰显着它的气韵和精神。苏轼在《过高邮寄孙君孚》就曾用“水木渐幽茂,菰蒲杂游龙”描述了红蓼这一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美了千年的红蓼,除了在《诗经》中被用来比喻女性的美貌和气质外。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则是最动人的秋日情怀。白居易曾写“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也有陆游的“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这并不起眼的红蓼却铺满了秋天的水岸,如米粒的花穗,缀满离别的伤感,倾诉着千年的思念。

红蓼之美在旷野,它野蛮生长,生性顽强。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被现代人作为园艺花卉来培育,它才得以不受羁绊的自由生长,才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它自然、野性的美,看到了它的气韵和精神,或许这就是它的宿命吧。在这大千世界中,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绽放出永恒的光彩。让我们一起跟随枫林植物,一同沉浸在这红蓼独特的魅力中吧。

作者:枫林君

编辑:枫林君

点击下方蓝字

关注更多内容

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植物》序言

我的特别植物伙伴——倒地铃

雨水,应春的召唤而来

母慈子孝,千古良药——知母

立春,伸手接住一个春天

植物界的一帘幽梦——垂丝茉莉

山丫头变俏新娘——落新妇

大寒 | 寒极而春又生

圆明园寻花记之一一花蔺

2023,我的四季影像诗

小寒||冷的是天气,暖的是人心

碰我,我就爆给你看——盒子草

春风十里,不及有你——我们相遇的2023年

冬日,深山里的红果果和黄果果

遇见冬至,春来已有归期

山间里的冰霜仙子——冬凌草

冬日里的那一簇火红——南天竹

冬意渐浓,大雪已至,万物冬藏待春来

赶在一夜入冬前,去北京追了场晚秋

有一种精神叫“车前草”精神

悠长绵绵,蔹蔓于野——《诗经》植物之葛藤

遇见草木,美好再现——我们相遇的2022年

一花一草皆有情,一树一果皆有意——我们相遇的2021

一花一木皆有情 -------致我的植物艺术情怀

阅读 2.2万

人划线

南方农机杂志

旅游纵览投稿

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