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起名大师追忆先烈故事传承红色家风追念
在雄安新区容城县东小里村南的安家祖坟,坟前没有墓碑,而它本身就是一座丰碑。这是一位革命烈士的坟茔,是座空坟,自牺牲至今他的尸骨都无从查找。烈士的名字,叫作安国俊(1914—1943)。
安国俊烈士遗照
1914 年的一天,东小里村安家的屋里屋外都有人紧张忙活,随着一声婴儿啼哭,这家的第二个男孩儿降生,小孩生得浓眉大眼,白净可人,按“国”字辈分,父亲给他取名国俊。两年以后,家里又添了弟弟国英,家中3个男孩儿渐渐长大。安家家风忠孝仁义,勤劳俭朴,日子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一家人勤耕细作,慢慢也算过得不在一般人之下。为了孩子以后能有点儿出息,12 岁的时候,父亲将国俊送到白龙村的敬业学校读书。在学校里,他努力学习老师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中的侠义人物充满了崇拜敬仰之情。每到放学回家,总对父母说,自己要做个行侠仗义的英雄,他也逐渐养成了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性格。蔡体仁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的秀才,辛亥革命后,在白龙村创办敬业高等小学堂,后改为初等、高等兼有的两级小学,敬业学校声望极佳,被直隶省教育厅长颁“情殷乐育”匾额。
1929 年,学校聘刘通庸为语文教员,他宣传马列主义,拥护共产党,从那时候起,安国俊开始接触到进步思想,共产主义成了他崇高的信仰。他与阴一刚、白云等人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后来成为容城县地下党组织的骨干力量。1933年2 月,容城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安国俊通过秘密渠道与梁蔼然(容城人,曾任杨虎城将军交通科长)取得联系,按照上级党组织安排,加入到东北抗联负责情报工作。不久,便因其胆识过人,才能卓越,被任命为鞍山四区的抗联主任,继续组织领导抗日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开始疯狂“围剿”东北抗日联军,革命形势严峻,抗日组织遭到破坏。安国俊回到容城,与尹景芬一道参加了孟庆山开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安国俊被任命为小里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与赵雨农组织四分区容城县第32大队,参与剿灭了刁多三土匪武装,保卫了县委、县政府的安全,打开了容城抗日局面。
当时的环境极端危险残酷,安国俊走村串户在小里附近积极发展扩大党组织,向党员群众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又与安新、高阳、任丘、保定等多地地下党组织单线联络,同日伪周旋斗争,为上级党组织活动和武装斗争提供重要情报。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也成为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战斗堡垒”,为了方便掩护地下党组织活动,他让大哥印同和弟弟国英秘密修建了夹壁墙。以后这里便成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据点,很多情报由此周转,很多武装斗争计划也都在此制订。县委书记赵雨农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会议。安家由此发展成为“堡垒户”,家里上下坚定支持安国俊的工作,从来不多问,一直对外保守秘密。1941年,日本侵略者疯狂“扫荡”华北地区,给八路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安国俊一家利用家里的秘密夹壁墙,频繁地掩护干部转移,救护伤病员,隐藏战士,保存了一大批革命力量。
1942年6月27日夜里,涿县三区区长贾立志正在安国俊家里组织策划武装斗争,由于叛徒出卖,日本兵突然包围了安家。情急之下,为了保护同志,安国俊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站到了院子中央。他以自己被捕,掩护了革命同志。当夜,日本兵将他和大哥安印同、弟弟安国英和侄子安治邦全都押往容城。后半夜,家里的老人、妇女、小孩儿纷纷四处隐藏,安国俊妻子也在那天晚上准备逃难,由南面围墙跳下的时候,墙上掉落的两块青砖正好砸在怀里,而怀里不满一岁的小女儿再也没能醒来。
在容城的日本宪兵队,安国俊受尽了严刑拷问,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兵用尽各种酷刑进行逼供,安国俊被折磨的昏过去多次,但始终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在过堂时,他的兄弟和侄子为他辩护,一口咬定安国俊是普通农民。就这样,敌人从这个坚强的共产党员身上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日本人对他束手无策,继续审问,证据不足;释放回去,又怕他继续革命,于是将他押往石家庄,后又押到鞍山,在日军康德冶铁所做劳工。在那里,他不忘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继续发动组织劳工起来斗争,在 1943年6月10日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跟安国俊同一监狱的刘瑞堂(徐水邵庄人)出狱后,将安国俊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安家,一家人抱头痛哭,眼泪干了,就在祖坟里将他生前的衣物掩埋,为他堆起了衣冠冢。那天,家里老人定下了家规,每次上坟,这个空坟务必要磕头祭拜。
新中国成立后,上级党组织曾给安家送来了一个由聂荣臻元帅亲笔签名的奖状,题字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文革 ”期间,安家因家庭成分被诬陷,安国英因此蒙冤入狱,直到1977 年平反冤假错案,才被无罪释放,而那时,距离他含冤入狱已经将近十个年头,后来因为告状申冤,奖状也被人强行夺去,下落不明。1983年,安国俊被认定为革命烈士,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但安家并没有因此找过政府,给国家增添半点儿负担。由于地下党员身份特殊,他给后人留下的仅只言片语,在后来的抗日档案记录中更是少而又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然至今尸骨无存,但是安国俊用他短暂、辉煌、壮烈的一生筑起了一座丰碑。他勇往直前、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人,铸就了安家的忠孝家风。至今,安氏家族团结和睦,重视子女教育,后辈们都努力学习,事业有成。安国俊是家族的骄傲,他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他的事迹时时警醒着安氏后人要心系家国,荣辱与共!
斯人已逝,但先烈的精神永存!吾后辈当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不忘初心、以史育人、砥砺奋进,让先辈的红色血脉庚续不断,永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先行者,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排头兵!
供稿:容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通信员:朱红亮 石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