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激光晶体

起名周勇熏香一缕为宋韵周勇

发表于:2025-10-21 10:14:15 来源:翔达资讯

南宋画家刘松年有一幅《十八学士图轴》,其中一《品香》立轴,有这样的场景:四名文士围坐于长方形的案几,他们的目光在案几中央相汇,那里摆放着一盏青铜色的香炉,一缕青烟缓缓升起,消散在空中。此外,案上别无他物。

以今而论,这就有点尴尬了,按说,一缕香有什么好闻的。现在吧,烧香拜佛,那是寺院里的法事。为什么宋朝人竟乐于“品香”呢?

这里要说道说道。烧香不仅仅是宋朝,隋唐时期早已有之,隋炀帝就曾经在祭祀日烧过几天几夜的熏香,用以祛除秽气。宋以前,焚香主要在用于静气,另一个地方是寺庙里用于感应鬼神。

到了宋代,烧香渐渐变成了一种有韵味的“雅趣”,并在民间得以发扬光大。

有一幅宋徽宗《听琴图》:皇帝本人身着玄色道袍,坐在松树下,似乎在抚琴,又似乎神游物外、兀自思忖。两位臣子一左一右,端在两旁,侧耳聆听。黑色的案几上摆放着香炉,袅袅青烟正从中浮出,仿佛随着悠扬的琴音,如同身后的凌霄花一般,直向松树的顶端升起。

《听琴图》中的香炉,是宋人根据古器“博山炉”改良而来的新式。上方有盖,下方有盘。这样,习可香风能下沉式萦绕,久久挥之不去,可谓闻香心悦,令人羡慕令人沉迷。

宋朝士大夫阶层颇流行“制香”。如黄庭坚就是一个高手。另外李清照,苏东坡,陆游等人也喜欢烧香制香。李清照词《醉花阴》有“瑞脑销金兽”之句。瑞脑,即龙脑香,今指冰片;金兽,香炉名。

苏东坡擅长调制合香,他调制的一款合香,炙烤时,能散发出一股清新的梅花之香,配方得自宋代名臣韩琦,因而取名“韩魏公浓梅香”。

苏轼的门人黄庭坚,更是制香的高手。黄庭坚曾说:“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黄庭坚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朝有四款很有名的文人合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合称“黄太史四香”,就是黄庭坚调制出来的。

陆游调制的一款“四和香”,所用香料便是荔枝壳、兰花、菊花、柏树果实,四种原料捣碎,以炼蜜调成小丸。

宋朝人也习惯将沉香、檀香、龙涎香等香料捣成粉末,加入蜂蜜、果汁,调成一颗一颗如同今日药片的小香丸,风干备用。这种调制出来的香品,宋朝人干脆特称为“合香”。

宋朝人不仅爱“合香”,还喜欢“斗香”。古文《香乘》的第十一卷中就专门记录了这种斗香的具体活动方式:“ 韦武间为雅会 , 各携名香 , 比试优劣 , 曰香会 。”例如黄庭坚就曾和他的朋友惠洪一起赏墨梅品熏香。

黄庭坚:“惠洪兄,这真是好画!好画!可惜闻不到梅花之香。”

惠洪:“要嗅梅香,又有何难。”

惠洪从囊中取出一粒香丸,投入香炉内,不消多时,便有梅花的暗香浮动。

黄庭坚:“惠洪兄,这是何香?这么神奇。”

惠洪:“这是传说中的韩魏公浓梅香,苏轼苏大学士的独门秘香。”

黄庭坚:“原来这就是韩魏公浓梅香?”

这段对话很好地复原宋代文士的雅集品香活动。在宋代民间,香的种类和制作已经大行其道。老百姓用荔枝壳,松子膜,苦楝花等制作香料,后来渐渐影响到宫廷。连宋仁宗宠妃张贵妃也喜欢上了!

宋朝还成立了专门的香药局,来掌管香料和用香事宜。民间更是售卖竹香,线香,圈香,品类众多。

前面说过宋代人喜欢烧香。为什么独独这个时期最盛行呢?要知道宋人的几大雅好:焚香,品茗,挂画,插花等,焚香就放在第一位!

我的观点,首先是宋代以文治国,政治体制决定了文人成为一个主流阶层。皇帝和士大夫如此,老百姓当然争相效仿了。

另外,宋朝的航运十分发达。这就使各种香料的运送交易变得越来越繁忙,经济更繁华。在《东京梦华录》这本书中,则更能够直观的看出宋朝人对香的推崇。书中多次提到“香药居”,还专门提到了“香婆”,这足以看出宋朝时期香料在平民阶层都已经是一个生活必需品而非只是贵族阶层才会专门用的玩意。

崇尚德操,上行下效,加上经济推动,久而久之“尚香”便成为宋人的重要习俗了。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韵”字已成为宋朝流行词,并不是今人臆想出来的习惯。南宋时期寓居于临安清波门西湖边的文士周煇在《清波杂志》卷六记载:宣和间,衣着曰“韵缬”,果实曰“韵梅”,词曲曰“韵令”。由此可见,宋代时“韵”字确实为流行热词。如今,“宋韵”一词可理解为作为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境界。

让我们承袭宋代人焚香的好习惯,“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闻香,也会带给人气质和心境上的变化。因为有些沉香历经百年风霜磨难,熏之吸之而香气依旧。这和人生之道不谋而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方能沉淀出气质,芳香悠远而不消散。

2021.12.16

科教文汇官网

今日制造与升级官网

中国林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