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张国川好吗泸州凝光门的碑文终于修复了
去年泸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董代富老师就跟江阳沽酒客聊起关于泸州老城门凝光门的碑被覆盖的情况,董老师一直对此事非常关注,也积极奔走,沽酒客作为后辈也积极配合,终于在2019年11月23日,董代富老师给南城街道党委书记张国川反映了此事,对此他们非常重视,不久街道和社区派人立即到现场查看,着手修复。
上图为修复前被涂抹的照片。
在去年的12月2号,终于整理完毕,得以让其重见天日。这一次处理非常及时,必须给南城街道的各位点个赞,泸州有你们,相信我们地方文化保护工作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沽酒客也觉得老一辈人的积极倡议,给我辈做出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很多人会疑问,凝光门到底做了怎么的恢复,这道门又为什么值得去保护和关注呢?
凝光门,是泸州明代城墙八道门留到现在唯一的一道城门,是明代历史文物。泸州作为历史名城,这道明代城门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它啥时间修建的?为什么取名凝光门?杨慎状元为凝光门题的啥诗?抗战时期的“凝光门八一二惨案”是什么?啥时间列为文物保护的?
白色处为覆盖未修复前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泸州最早始建于公元前151年。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而城郭始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原篱寨基础上用木栅而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泸州城郭规模还是古寨结构,还不具备真正的城市规模。到了1083年筑起土城垣,1107年用石叠砌修建筑城。1115年,历时八年之久,泸州城郭经“工力浩大”的修筑之后,为之焕然一新。这个时候的泸州才有了真正作为一个城市的样子。
古代史料说:城周之基有六里三百三十八步(每步五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泸州城垣再一次扩建,比原旧城长了二里四十步,全长九里十八步。1217年又重修,1282年魏了翁葺治,泸州城郭形成了城门九道:通海门(东门)、通津门、临江门(会津门)、来远门(南门)、敷政门(凝光门)、保障门(西门)、汲水门(小西门)、朝天门(大北门)、济川门(小北门)。
恢复碑文后
据此,凝光门,最早叫敷政门,敷政意思是布政,施行教化。《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明赵震元《为袁石寓(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黄堂敷政,共惊有脚之阳春;紫阁升班,独领方丰之瑞玉。"
凝光门什么时候得到这个名字暂时没有考证到,但是起码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了,因为我们可以从明朝状元杨慎的集子里看到名为《凝光门观江涨》的诗:“六月旧井无禽,七月乘船入市。楼台蜃气晨浮,原隰龙鳞秋洗。望洋河伯自矜,鬻渡津人争喜。东林老衲厌喧,唤打暮钟清耳。”
1940年8月12日上午11时许,13架日本飞机从自贡方向飞来,长江南岸的茜草美丰银行仓库被炸。日本飞机在北城、南城丢下各型炸弹30多枚,炸开的弹片一块都有几十斤,弹片上还刻有“大日本昭和七年制造”的字样。
日本飞机炸毁房屋百余间,市民伤亡300余人,其中,中城公园处被炸死、烧死、机枪扫射中弹的居有百多人,美丰银行仓库被炸毁屯积的阴丹兰士林布数千疋被烧毁,而南极路临时防空洞被炸塌,一下子死亡50多人,躲进绿荫茶社的人被日机用机枪扫射,伤亡50人,在燃烧弹中不能幸免的20多人。更为惨烈的是敌机临空时,有一百多人一下子挤进凝光门城洞中。
谁知,日机俯冲下来,发现城中人涌进洞中,河边上的人也向城门洞奔去,日机便投下炸弹数枚,其中几颗在新马路、顺城街爆炸,而有两枚炸弹却落在城门洞两端几丈远的地方,爆炸声如惊雷,气浪从城门两头向洞中袭去,致使躲在洞中的125人窒息而死。被炸伤的人大多送往红十字会医院、大昌医院、小市川主庙临时医院、仁济医院、谦德医院抢救。加拿大友人文幼章先生也由重庆市率医疗救护分队赶到泸州协助救治伤员。
文幼章先生在泸州看到日本飞机大轰炸的滔天罪行后,在革大礼堂发表演讲说:“泸州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义者飞机大轰炸,受到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为了纪念凝光门洞死难同胞,史学家称为泸州“八.一二凝光门惨案”。
1972年3月,原泸州市博物馆长余安中(已经过世)先生写了说明词,刻在一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然后固定在凝光门城墙壁上成为一块壁碑,对于人民了解凝光门来历与价值很有好处。黑色大理石壁碑是一块泸州批准为文物保护的保护碑,距今已经47年历史。可是近来一看,不知何故壁碑被全部覆盖。理发师过去在桥洞内侧保护了那块碑没被覆盖。如今理发师搬到桥洞外侧去了,于是就出现无人保护状态。
幸得老一辈人如董代富老师等对此念念不忘,又得到南城街道积极配合,终于焕然一新,当然后续还有更多提升的地方,相信也会一步步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