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达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国民素质

土鸡汤起名难忘小桃园的瓦罐鸡汤

发表于:2025-10-21 10:25:45 来源:翔达资讯

难忘“小桃园”的瓦罐鸡汤

文|曾庆伟

瓦罐鸡汤 资料图片

一般说来,到一个城市游览观光,可以有两处使人流连:玩的一处加吃的一处。玩的处所或是风景特别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既可以是奇雄险峻,也可以是纤秀清幽,总之是在乎于山水之间,在乎于建筑之美;吃的处所则多了些讲究,通常应该去品评能代表一个城市特点的风味特产一饱口福,才算领略了这个城市的民风民俗。

由此看来,“吃”同“看”两者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两者都能得到文化上的愉悦,不同的是“吃”,除了能一饱眼福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外,还能得到口腹之欲的实惠。换句话说,享受某一城市的风味美食,其实还给人带来了个人参与的乐趣。基于这一点,到武汉来游玩的外地游人,若来武汉观光,很少有不到“小桃园”煨汤馆作一番造访的。

早年的武汉并不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全国大旅游的大概念里,武汉因了交通优势,其实只充当了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中转枢纽。因为武汉旅游资源魅力有限,难以吸引游客停下游 走的脚步。有人调侃武汉能“看”的风景名胜加起来也就是“两菜一汤”:武昌蛇山上黄鹤楼、汉阳的归元寺和东湖;能“吃”到的当地风味品种,也只有“两条鱼、一棵菜、一罐汤、一铫汤”。我们知道,所谓两条鱼是指“大中华的武昌鱼”、“老大兴的红烧回鱼”;一棵菜是指炒洪山菜薹;一罐汤是指“小桃园的瓦罐鸡汤”,一铫汤指的是排骨莲藕汤。“两条鱼、一棵菜、一铫汤”笔者已有专门篇什予以记叙,本文谈的是一罐汤:“小桃园的瓦罐鸡汤”。

陶制瓦罐 资料图片

楚地饮馔习俗,无汤不成宴。尤其在农村乡里,哪家农妇不饲养几只母鸡呢?制作简单的煨鸡汤,也就成为平常招待贵客的最佳食物。乡里人来客往,主家早早知道有客人要来,便杀了母鸡,拔了毛,剁成块,加点盐,放进瓦罐,盖上盖,将瓦罐搁在柴灶里边,然后扒些烧过的灶间草木灰,偎在瓦罐旁边,煨的时间四、五个小时不等。客人到了,主人从灶间端出煨好的鸡汤盛给客人,让客人趁热吃鸡肉喝鸡汤,这叫一热三鲜。在武汉周边乡下的风俗,新女婿上门是必喝鸡汤的,且一定要吃下两只鸡腿,不得推辞。请新女婿喝汤,不仅是准丈母娘的待客之道,其实暗含有考察准女婿待人处事能力的意思:准丈母娘可以从未来女婿吃鸡喝汤的吃相等细节上,观察到其家庭教养、家境好坏等多种信息。有的女婿吃相不好,拈起鸡肉大口大口地食,端起汤碗就喝,则往往会出丑,滚烫的汤和鸡肉不是很好入口的,所以武汉有一句讽刺吃相不好的毛脚女婿的话:“煨汤不出气,烫死苕女婿”,即谓这个新女婿少有人生经历,有欠家教也。

悠久饮食习俗的沿袭与传承,使得煨汤成为武汉人饮食的一大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喝汤”就是武汉人“请客吃饭”的代名词,甚至有“无汤不成席”、“无汤不请客”、“无汤不恭敬”的讲究。

以煨鸡汤为特色的“小桃园”餐馆,正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居民喜好煨汤的具象体现。

“小桃园”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其创始人一个叫陶坤甫,一个袁得照。陶、袁两人原本是汉口天主堂医院的厨工,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轰炸汉口,医院被炸毁,两人只得自谋出路。陶坤甫在汉口兰陵路的废墟上找了块空地,搭了个小棚子卖豆浆、糯米包油条等小吃。袁得照也跟过来炸面窝。兵荒马乱的艰难世道,两个人的生意清淡,一天从早忙到晚,也只能艰勉强混个肚子饱。离兰陵路不远的大智路有家卖八卦(乌龟)汤和牛肉汤的小店生意不错,他们寻思,武汉人喜欢喝汤,想效仿别人开间汤馆。于是,两人决定两张桌子一合,两个灶台一并,合伙卖起了牛肉汤和八卦汤。陶坤甫在医院做厨工时,对煨汤颇有研究,于是他们在原材料上下了功夫:所进牛肉、乌龟都要求十分新鲜。做法也极其讲究,小火慢煨,出品追求精致。武汉沦陷后,陶、袁两人的小棚子奇迹般地存活下来,来此喝汤的人越来越多,小棚子外常有人排队等候。陶、袁两人的汤馆煨汤好喝,却一直没有一个名号。有熟客建议汤馆竖个招牌,方便客人认门,陶、袁两人一合计,决定仿照《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两人姓氏取名,因只有两人合作,就想另加一个“小”字,而“小”字只有三划,他们怕生意只做能做三天,便改成有十三划的“筱”字,这才有了“筱陶袁”的店名。“筱桃园”的招牌一挂就是几十年。后来,有人嫌“筱”字不好认,他们又把“筱”改为“小”,故名为“小桃园”,店名也就沿袭至今。

兰陵路:武汉小资打卡地 资料图片

“小桃园”煨汤后来闻名于三镇,其实得益有王银生这样一个煨汤专家坐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小桃园”访汤的人,最得意的事也就是喝瓦罐鸡汤并能观看制汤的过程,尤其是能亲眼见到名师王银生亲自上灶制汤,那自然会使你喝的汤平添几分味道。

观看王银生制汤确是一件趣事。他选用湖北省黄陂、孝感地区产的黄色老母(俗称三黄鸡)鸡宰杀,去毛,去掉头、脚、内脏(只留肫、肝、心),用清水洗净,斩成长方型小块。葱白洗净,姜块拍松。锅置旺火上,加熟猪油烧至八成热,放入葱白、姜块煸出香味。再放入鸡块、肫、肝、心、料酒、精盐爆炒至香气扑鼻,色近谷黄时,盛入瓦罐中,一次加足清水。先置旺火上烧开,再改用小火上慢慢煨炖,待汤汁浓稠时即成。王银生似乎在变魔术,煨了三两个时辰,黑色的瓦罐里盛着黄亮亮的鸡汤,就能上桌飨客了。没有氤氲的热气,只有诱人的淡黄油色,慢慢地喝了一口,汤很鲜美,有正宗土鸡汤的香味。如果是用人工饲养的鸡,断然煨不出这般成色。这罐汤喝上三、五口,那滚烫鲜美的滋味安抚了舌头,暖了胃,口腹之欲一齐得到享受了。

消息相对闭塞的计划经济年代,凭借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小桃园”曾经在三镇风光无限,《武汉市志·商业志》甚至当年有这样的记载:不喝小桃园鸡汤,枉到武汉来”。这是当年“小桃园”声名巨大的最好说明。即令是在饮馔品种百花齐放的今天,访汤来到“小桃园”,无论是从品尝美食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考察市井民俗的角度上讲,外地旅游者到“小桃园”喝汤,都不会是白跑一趟没有收获吧。

后记:这篇小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小桃园汤馆风头正劲。可惜这间承载了许多像我这般年龄老武汉人温馨记忆的汤馆,因种种原因在上世纪末歇业,至今天都没复业。虽然当年小桃园制汤主厨的后人在汉口、武昌分别开了两三家汤馆,汤品也有七八款之多,算是让喜欢喝小桃园鸡汤的好吃佬们有一个品汤去处,但却没用小桃园的店名。往昔以瓦罐鸡汤、八卦汤闻名武汉的小桃园汤馆,在武汉市民的记忆中,已经渐行渐远了。

本文刊载于《楚天谈吃》(曾庆伟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曾庆伟,作家、美食评论家,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美食文化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已出版《荆楚味道》《味蕾上的乡情》《楚天谈吃》《武汉味道》《武昌老味道》等书籍多部。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电力系统装备杂志社

产业创新研究杂志社

东西南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