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贴有用吗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贴标签
可口可乐曾经拍过一个发人深思的广告。
他们邀请了六位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在黑暗的环境下,他们互相看不见彼此,只能通过言语进行交流。他们向别人描述自己的职业、爱好、生活习惯,并从别人的陈述中,想象对方的样子。
在黑暗中,有人说自己是玩重金属音乐的;有人说自己读过很多书,在TED做过演讲;有人说他是极限运动员;有人说他对阿拉伯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有人说他喜欢做饭......他们从别人的言语中,在大脑里重塑别人的长相,直到灯光亮起。
他们凭借着在黑暗中提供的信息给在座的人找到“失主”,把“重金属”贴在满身纹身的人身上,把“TED演讲”贴在戴着眼镜文绉绉的人身上,把“极限运动员”贴在强壮的黑人身上……
但是最后的结果令他们震惊,戴着眼镜的人竟然是那个玩重金属的,满身纹身的人竟然在TED演讲过,而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竟然是极限运动员。喜欢做饭的阿拉伯人还跟纹身哥打趣说:“如果我在大街上遇到你这样的人,我一定不会跟你说话。”人们多喜欢用第一印象判断一个人的为人啊。
最后,节目组让他们打开凳子底下的盒子,里面装了一罐没有名牌的可乐,上面只有一句话:“label are for cans, not for people”(标签应该贴在罐子上,而非人身上)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给所有东西贴上标签?
首先,贴标签有一个前提:人不允许自己有未知的事物存在。你可以仔细思考一下科学的发展史,无不见证了人类一次又一次撕掉标签的过程。在古代,人们对空间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因为没有那么好的马车能够环绕地球一周,于是人们在有限的认知中选出一个标签,给地球贴上了“天圆地方”。贴上标签以后,未知就变成了已知,无论标签与真相是否一致。
在哲学领域,标签是一种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与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是指从别人处或书本里得到的认识,而直接经验是指实践。在人类开拓世界的早期,是通过实践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的,因为神农尝百草,所以发明了药;因为狼桃可以吃,所以取名为番茄;因为祖冲之推算出了圆周率,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标签,是一个节约认知资源最好的方式。
在社会心理学中,标签是人们认识自我的过程。自我是动物得以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比如巴甫洛夫的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口水,因为它把铃声贴上了“得到食物”的标签。再比如斯金纳的鸽子,在笼子里不停地旋转跳跃,它把自己的行为也贴上了“食物”的标签。
根据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或者和其他一样的人。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是个善良的人,你就很难违法犯罪,因为我们很难从与社会步调不一致当中得到利益,甚至会遭到惩罚。
贴标签固然使社会得以稳定存活,使我们的认识活动更加方便,但也会带来严重的认知偏差,在塑造自我的同时,也逐渐磨灭人的个性。这是因为标签行为存在两大原则:最小努力原则和认知整体性原则。
最小努力原则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提出的。在他所著的《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中曾提到:人们总想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而贴标签很符合这种利益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你孩子的老师曾经是个罪犯,你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他教育吗?
认知整体性原则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总是倾向于从整体的概念进行判断,如果不完整,大脑也会脑补出剩余没有看到的部分。比如地域黑,我们看到某些地区个别极端人群的不良行为,会有一种这个地方的人都有这种毛病的倾向。如果看到孩子的父母浑浑噩噩,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孩子也不咋地。
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恩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汉恩实验。他招募了几名志愿者,要求他们假装自己是精神病然后混入精神病院,这几个人有研究生、医生、主妇、画家还有罗森汉恩本人和2个心理学家。
他们身着破烂的衣服,故意好几天不洗澡,到精神科看诊,所有的假病人都说自己频繁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即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症状)。结果不出所料,除一人之外,其他人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进入医院,假病人就开始说自己没病,自己只是想做个实验。医护人员心想:这真是病得不轻啊!
起初他们还有所反抗,后来他们认识到:不行,我越是反抗越会被医生认为是精神病。于是他们承认了自己有病,然后不做反抗,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一个多月后他们才离开精神病院,罗森汉恩把这项实验发表在了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引起了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的广泛关注。
他的论文《精神病院中的正常人》,一方面证明了当时精神病机构诊断机制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精神疾病的标签,这个标签将掩盖其他所有特征,所有个性都会被归因于精神病。
在他们几个假病人被困在精神病医院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在3个假病人的医院,有四分之一的真病人对他们扮演的假病人产生怀疑:“你不是疯子!你是记者,是来检查这个医院的!”专门研究精神病的医生没有看出来的假病人,竟被精神病患者识破了谎言,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荒唐。
贴标签不仅会阻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有让被贴上标签的人逐渐变成标签所描述的样子。星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一开始可能普遍认为星座上说的都是假的,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但是星座类型的文章看多了,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好像跟星座说的有一点契合,甚至有些话和我们的性格完全一样。
这就是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的力量,即一旦你有了某种关于自己的想法,你就更倾向于去努力证明这种自我观念。观念越深,影响越大。这就是人们俗话说的:“你终究会变成你最讨厌的人。”
人们急于标签,以求内心安稳,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肤浅的意识。当我们习惯于贴标签,也就相当于自行终止了对未知的探索,无不阻碍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贴标签行为,正让你变得越来越蠢。
要知道,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也不是善良与邪恶的标签,我们这一生,最不应该固步自封,更不应该用标签诠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