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郑君郑锦一个不该被淡忘的名字
郑锦,一个不该被淡忘的名字。正是他,筹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级高等艺术学校——北平艺专(今中央美院)并首任校长达七年,闻名遐迩。下面,让我们通过其外孙汪伦先生的忆述,轻拂历史尘埃,一起认识这位值得国人骄傲的美术家和教育家。
郑锦,字褧裳,又作絅裳,1883年在香山(今中山市)雍陌村出生。1896年,时年13岁的郑锦,跟随姐姐东渡日本,开始了他18年的留学生涯。
▲郑锦
到达横滨后,郑锦一面就读日本的学校,一面也入读当地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学习中文。学校中所聘请的老师有林慧儒(奎)、钟卓京、张玉涛(观本和尚)等。后来梁启超先生也到了日本,也在“大同”任教。因为郑锦聪明勤奋,很自然就成了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当郑锦学满归国时,梁向当时的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先生郑重推荐他的高足——郑锦,并且还特意写了一篇“郑褧裳画引”以壮行色。
▲1906年在日本东京的梁启超及其儿女
1897年,郑锦在东京读书并开始学习油画。四年后,考入京都(西京)美术学院,学习工精细腻的日本画。1907年,考入日本美术最高学府——日本绘画专门学院。同年,创作了《娉婷》一帧。四年后,当他在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时。以这张作品参选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殿堂级展览——文部省美术展。《娉婷》是该展开幕以来首次入选的中国作品。画展开幕当天,日皇大正替画展开幕剪彩后,巡视展场。当他走到《娉婷》一画前面时,被这两位亭亭玉立、娇媚婉静的中国女子深深吸引了,久久不愿离去。当他看完展品,正要步出门口时,想起了此画,于是再次回到《娉婷》前面,细细玩味,达三次之多。第二天,全日本的报章都把这消息作了报导,令日本举国沸腾。这不单是郑锦的成功,更为中国留学生争光不少。第二年,郑锦又以他的力作《待旦》(文天祥)入选“大正美术展览会”。此画被当时的考古专家黑川真赖博士称赞,“唐代被称为金碧辉映的技法,久已烟灭无存,今在郑君的画中又见到了,这替东方艺道增添异彩。”接着,《待旦》一画又代表中国,参展于“万国博览会”。
▲日本绘画专门学院(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
▲郑锦 《娉婷》 1907年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郑锦 《待旦》(文天祥) 1908年 由张思云先生收藏
与此同时,陈树人、鲍少游、高剑父、高奇峰等人都陆续到了日本留学,学习美术。正因如此,这几位画坛的前辈在互相交流、互相勉励、取长补短中创立了中国画坛名重一时、历久犹新的“岭南画派”。
1910年,郑锦与中山籍白石村(今属珠海市)人鲍桂娥(何香凝师姐)结婚。鲍桂娥也爱好美术,1906年考入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刺绣科,比同校修读美术科的何香凝女士还要早两年。
▲何香凝
1914年,郑锦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邀请回到北平。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在兼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华殿古物陈列所所长时,首开先例,把每周更换的展品告知大众。这是把皇宫内的私家收藏公之于众,让文物开放,走入民间的第一步。
▲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
1917年,教育部指示筹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的先例,郑锦又回日本“取经”。日以继夜地东奔西走,找资料,设计课程,订立招生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于1918年4月15日成立了。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刚好这一年,他的第三女儿出生,为了纪念这有意义的年份,特别为三姨取名“美成”。可见郑锦对这所一手创办的学校何等珍重!郑锦在“美专”任校长七年,直到解放后该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为止,是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这段时间,学校在郑锦的领导下,培养了像刘开渠、李苦禅、李剑晨、常书鸿、王曼硕、雷圭元等一大批人材,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美术现代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
▲苏联第一任驻华大使——加拉罕
1924年9月。苏联人加拉罕阴谋煽动,在学生中挑起了学潮。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控制着北方政权,军阀间互相争权夺地,北平是各方军阀必争之地,政权变化有如走马灯一般。军阀们根本就不关心国计民生,对北平的八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拖欠了半年之久。许多教授学者,往往空着肚子去上课。加拉罕作为当时苏联驻北平大使,便想利用这个机会,用甘词厚币来收买郑锦和其它有影响力的教授学者,希冀一步步控制中国的教育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郑锦在重金面前不为所动,直斥其非。因此,加拉罕怀恨在心,利用中国人“仇日”的心理,攻击郑锦的画是“日本文化侵略”的代表。在强大的威逼利诱下郑锦唯有辞职,以表愤慨。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左一)
辞去校长职务后,郑锦一家人搬到河北定县,投入到由宴阳初、朱其慧等人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委员会”简称“平教会”里,主持“直观视听教育部”。直接到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中去,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识,推介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收集民间传统艺术民谣和年画,加以提高整理。中国第一本专为农民而编写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就在这时候诞生的。课本中四千多张插图,就出自郑锦的双手。这些有抱负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就是今天我们大力推广的“希望工程”的先驱。他们早在八十年前就知道要解决中国的落后面貌,一定要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
▲郑锦编著《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书影
在八年抗战中,郑锦拒绝了某些好心人的登门拜访。以他在日本生活学习近20年,精通日文,与汪家又有姻亲关系,只要点点头,日伪的大官自然唾手可得,锦衣玉食不在话下。然而,郑锦拒绝了来自各方的引诱与威胁,甘于淡薄,宁愿三餐不继,也要坚持高贵的民族气节。
▲郑锦
▲民国十三年十月四日《探海灯特刊》上赞颂郑锦品格的文章
1959年3月28日,一代画坛宗师——郑锦——我的外祖父,因哮喘病发作,在澳门与世长辞。郑锦一生行事低调,不做无谓的应酬,不烟、不酒、不赌钱,连麻将牌也不打。他的画一笔就是一笔,功底扎扎实实,属于工笔画范畴,也带一点写意精神。用当代著名书画家林近先生的话来说:“郑氏的画,是画家的画,而非文人画……。”很多人批评他的画“东洋味太浓”。我认为这未免流于片面,他在日本学画十多年,画风上受到“浮世绘”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他是从继承中国画传统的方向出发,吸收了西洋画法的颜色、光暗、透视等方面技巧,把中国的年画风格融入他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为日后的“岭南派”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既是画坛的改革先锋,也是国人的骄傲。
文字编辑:段鹏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人力公司起名好听的猎头公司起名及名称大全
- 下一篇:起名五格搭配起名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