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瓷碗盖子掉落小窍门老手艺给碗打补丁
知道“锔碗”是在前年。
未婚妻的老祖(老奶奶)邀请我到家里吃饭,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家中很多老家伙什儿。
席间,老奶奶端出她最拿手的狮子头,然而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盛菜的靛青色大瓷碗,看上去十分有年代感,听老奶奶说这是父亲留下的。
饭后,趁着未婚妻洗碗,我便凑过去,细细把玩起来。也不知是因为太投入了,还是因为碗是湿的,太滑,竟一不小心掉在地上,砸成了两半。老奶奶知道后表面上很平静,但能感觉得出来,她的心里是十分心疼的。她把两半瓷片仔细捡起来,用布包好,嘴里嘟囔着:“要是还有锔碗的就好了”。
锔碗?竟然还有这行当?老奶奶拿出另一只满是疤钉的碗解释道:“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修起来继续使用。”
听老奶奶这么一讲,我便更好奇起来。
关于锔碗,网上是这样解释的:“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我知道老人家一生勤俭,碎了的碗舍不得扔,何况这还是父亲留下的遗物,同时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往后的日子里,我努力寻找仍会锔碗的手艺人。
后来,一个手工艺界的朋友告诉我,会这门手艺的人真的很少了,整个山东会这个的人五个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
经过了两年的苦苦寻找,我终于遇到了一位。
这位师傅姓张,锔碗的时候,只见这位张师傅拿出一个细铜丝,用小锤三下敲出一个不到5毫米的小锔钉,再用一个像拉二胡的弦弓样式的东西,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排细小的洞,最后再用小锤将制作好的锔钉两头轻轻地嵌入洞内,这样才算是为破碎的碗“缝好”了第一针。
整个锔碗的手艺非常复杂,把一个锔钉嵌入碗内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而锔好这个碗需要至少五个锔钉。锔好这个碗花了我五百大洋,估计都超过这个碗本身的价值了。
听说过去物质贫乏,家里人口也多,碗啊盆啊显得比较珍贵,谁家砸坏了个碗,多数都会自己锔。到了今天,这门手艺面临失传,竟成了一门贵族手艺。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唏嘘感叹起来。
锔碗,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智慧,也是中国人民勤俭节约的直接表现。以前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去买新碗、新盆,往往是一个碗、一个盆用很多年都舍不得扔。即使是不小心跌碎了,只要不是碎的太多,就可以请一个锔碗的师父,修补修补,还能再用几年。
现代很少有人能有这样勤俭节约的品质了,别说摔碎的碗拿去补补再用了,就是新的碗筷,也常常因为搬家不方便携带,就随手丢掉了。
物质生活无限丰富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手艺,比如勤俭的品质,比如......
作者:黄勋杰